编者按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老牌影视和演艺企业如何找到生存发展之道?本报推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调研实录”系列报道,以期通过分析现状、梳理问题、把脉市场,找寻一条激发内生动力的突围之路。
从中央到地方,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大趋势下,我市老牌影视公司、文化演艺企业如何主动作为,从改革中找到出路?
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据记者初步调查,从2008年我市首次针对部分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至2012年我市针对豫剧、歌舞院团进行体制改革,5年间,我市老牌影视公司、演艺企业步入改革进程,但改革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如何交上一份满意的改革答卷,也是横在这些老牌影视公司、演艺企业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课题。
焦作市豫剧院始建于1951年,是我市唯一的市级专业戏曲表演团队。改制,对于这个捧了多年“铁饭碗”的演艺企业来讲,有挑战也有机遇。
“改制是生存发展之道。”焦作市豫剧院院长远江华谈到文化体制改革,态度十分坚决。远江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国有剧团,焦作市豫剧院从2000年开始已很难适应新时代文化市场需求,持续走下坡路多年,仅靠政府补助维持日常所需。
2012年,一场从上至下的文化体制改革风暴,将“焦作市豫剧团”改成了“焦作市豫剧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褪去了“编制”的光环,从茫然到适应并主动应对,焦作市豫剧院开始对“市场”有了新的认识。5年间,焦作市豫剧院一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一方面也在国家文化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指引下,积蓄力量,排演了一批新戏。然而,如何走向市场激发内生动力,如何不靠政府补贴活下来、活得好,不容乐观。
焦作市歌舞剧院与焦作市豫剧院是同批改制单位。谈起5年来的变化,焦作市歌舞剧院董事长郑钰荟说,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比如没了编制、待遇减少导致的部分中青年主力干将的流失,但是焦作市歌舞剧院的心态是积极的。前不久,郑钰荟带领团队来到了温县陈家沟,目的就是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加入我市主流文化产业——太极拳文化产业当中,打造一台关于太极拳的高水平歌舞节目。
钱从哪里来,也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后必须面对的。郑钰荟告诉记者,通过引入民间资本,盘活焦作市歌舞剧院的演艺资源,使焦作市歌舞剧院迅速走出困境,在改制中完美转身,是焦作市歌舞剧院的上上选择。然而,由于市场观念跟不上,多年来又与企业合作少等原因,像焦作市歌舞剧院这样的国有院团在市场选择中还有点“找不到北”。
2008年,我市首次针对30余家文化企业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这些文化企业里包括焦作市艺新影剧场、焦作市人民影剧院、焦作奥斯卡影院3家影视文化企业。9年后,在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这3家影视文化企业在改制中转变着。
焦作市艺新影剧场、焦作市人民影剧院、焦作奥斯卡影院(前身是焦作剧院)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承载着焦作人民太多的文化生活记忆。然而,从上世纪90年末开始,由于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它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自我改革”的道路。
相对于其他两家老牌的影视文化企业,焦作市艺新影剧场目前的日子还算能过。该剧场党支部书记司丽霞回忆,上世纪90年末,焦作市艺新影剧场一张票5元钱,一天只能卖几张。到了2003年,已经完全经营不下去了,职工拿票抵工资,票也不好卖。所以,没等到2008年,焦作市艺新影剧场就主动“自我改革”了。
“我们当时很想改善剧场环境,但国有资产没办法抵押贷款,所以就没钱改善环境。我们也想实行股份制改革,但看到一些文化企业改革后,老员工纷纷下岗回了家,又觉得这样的办法不适合我们。最后,我们通过自筹资金,对剧场环境进行彻底改善后对外出租,养活了我们这30多名职工。”司丽霞说,“我们目前80%的房屋租赁给了文化培训学校。影视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功能减弱不可否认,可这已是最好的结果。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政府也有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国有文化资源势在必行,简单的兼并重组不一定适合,我们也在探索更有持续性的出路。”
与焦作市艺新影剧场所走道路不同,焦作奥斯卡影院2016年5月份,牵手苏州某民营文化企业,扭转了困局,保住了老员工们的“三金”。已停运近10年的焦作市人民影剧院今年9月,也通过租赁形式保住了8名老员工的“三金”。
如何从“保饭碗”到发挥主流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等、靠、要不是发展之策,主动出击靠市场带动、靠产业带动才是生存发展之道。老牌影视、演艺企业对此已形成共识,这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之路很艰难,唯有创新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找准市场的脉搏,才能蹚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