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牌影视演艺企业如何“转身”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图片新闻
我市文化扶贫获全国殊荣
文化学者曾祺走进公益大讲堂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记我市“八零后”青年书法家韦鹏
作者:本报记者 孙 军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韦鹏在练习书法。
  本报记者 孙 军 摄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书法家,勤奋、好学,诸体皆善,作品在全国、省、市书法赛事中不断获奖、入展,31岁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就是“80后”青年书法家韦鹏。

  韦鹏,35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武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焦作书画院特聘研究员。他的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常见于《书法导报》《书法报》等国内主流书法媒体,颇有建树。韦鹏现就职于市新华书店书法美术教育培训部,任副主任一职。

  初见韦鹏,中等身材,腰身匀称笔直,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作为青年书法家,韦鹏身上少有浮躁之气,观其作品,尽显大气、雅气。

  1982年,韦鹏出生于周口市郸城县农村,其父是教师,每到春节,都会受邀给人家写春联。幼时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村民拿着父亲书写的春联一脸开心的模样,我心里充满自豪感。”韦鹏说。

  韦鹏读小学五年级时,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庞中华硬笔书法字帖》,“那一勾一画,一撇一捺,原来汉字能够写得那么美!”他被字帖深深吸引,如获至宝。从那时起,除了学习和休息外,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硬笔书法。

  2000年,韦鹏考入新乡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当年暑假,他没有回家,在新乡勤工俭学。一天中午,他路过一家装裱店,出于好奇,走进店里,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帮客人装裱字画,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于是,每天午休时分,他都要跑到这家装裱店,看老师傅装裱字画。韦鹏的执着打动了这位老师傅。从此,韦鹏跟这位名为张照武的老人学习装裱字画,也开始接触到毛笔字。

  “张师傅是我的领路人。他的店里经常来往一些当地书画界的名人,在张师傅的推荐下,我结交了不少书法家,并拜他们为师,开始正规地学习书法。”谈起张照武,韦鹏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韦鹏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数家公司打工。2006年,他到武陟县一家金铺当店长。参加工作的这些年,韦鹏始终没有中断过书法练习,心中一直有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离开新乡时,张照武给韦鹏定下了一个目标——在30岁前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要完成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工作稳定后,韦鹏开始发力,狠练书法,每天除了8个小时工作时间,其他时间都用来临帖,经常只睡三四个小时。练习书法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要受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历经数载,他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名师的指点和刻苦练习下,作品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参展。2013年,韦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15年,韦鹏调入市新华书店书法美术教育培训部,两年来,他的学员多次在省、市书法展上获奖。他说,要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懂得欣赏书法的美,为当代的书法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书法创作或许起步容易,若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韦鹏说,这些年,除了练字,还致力于“书法进课堂”的推进工作,经常去我市各中小学校义务教授书法知识。

  “趁着年轻,多做一些事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多作贡献。”韦鹏对记者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