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不,又有读者致电本报,希望记者能帮忙咨询一下中医专家,看看这么冷的天,该如何保暖防寒、注重养生。应读者的需求,记者专程找到在市中医院国医堂坐诊的老专家谢帮军。
听了记者的来意,谢帮军很认真地说:“中医讲,寒为百病之源,一个人若长期积累寒气,特别容易导致疾病发生。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因此,这个时节防寒就显得尤为重要。”
“到底该怎样防寒呢?”记者迫不及待地问。
谢帮军想了想说:“天气寒冷使人体的气血不畅,最容易引发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因此,保暖就成为人们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安稳过冬的首要大事。具体来说,人体的四个部位最容易受寒气侵袭。第一个是头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这个节气外出,头部特别容易受寒。因此,冬季北方人们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也不要立刻摘下帽子,避免冷风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头100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第二个是双脚。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建议大家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同时,可按摩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鞋袜最好选择保暖透气、吸湿性好。第三个是腰部。腰部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平时可用双手搓腰,这样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第四个是背部。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给后背晒个‘日光浴’,会感觉全身暖洋洋的,特别舒服。”
不过,谢帮军最后提醒:“冬季养生还要注意几个方面。食宜温,养肾为主。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像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药羊肉汤、当归山鸡汤等,都是此时温补的佳品。同时,别忘了,中医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萝卜性凉,有生津化痰、消食和胃之功效,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冬季要适量运动,可参加一些动作幅度不大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千万不可大汗淋漓,这样有损阳气。第三,睡宜早,养精蓄锐。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心宜平,节制喜怒。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让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引发失落、沮丧等,甚至患上抑郁症。因此,大家一定要学会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