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大精神,做好县级工会改革工作?笔者认为,县级工会改革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意识, 强化责任担当,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才能把县级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一、强“三性”、去“四化”,是县级工会改革的核心要务
强“三性”是正本。县级工会在改革中,要始终围绕政治性主线,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目标,构建全新的工作模式,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职工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始终坚持先进性、适应新变化,构建面向深化改革阶段和互联网时代新的职工队伍结构、新的理想追求目标和新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活动形式等。尤其在组织建设上,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采用行业、企业、园区建会集体入会和职工个人志愿入会等多种会员发展模式,以“互联网+工会”模式、电子会员卡等伸长工会服务职工的手臂,构建网上职工之家。
去“四化”是清源。首先,县级工会要回归社会属性。“四化”的核心问题是脱离群众。职工深恶“三多三少”现象:开会布置多,深入基层指导少;向下要经验多,帮助基层总结少;指标下达多,实际工作效果少。职工呼吁工会干部要姓“工”,不要沾“官”气。同时,需要工会干部“工”字往下伸脚,走进基层与职工打成一片一起“干”。其次,县级工会在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要坚持把职工的需求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机构改革上“减上补下”,推倒“倒金字塔”,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专职+挂职+兼职”工会领导;乡镇(街道)工会实行“主席+专职副主席+专职干部”;“小三级工会”聘用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干部;企业工会直选主席的工会干部管理机制。工作方式上,坚持以职工为主体开展工会工作,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工作”,建立健全联系基层、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建立“以职工满意度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的调查机制;大力开展网上工会工作;确保更多的工会经费用于职工,培育和发展服务职工的活动机制。通过改革,真正把工会工作的“魂”聚起来、“本”固起来、“基”强起来。
二、解放区工会改革的做法
坚持党的领导,把好工作部署的“方向盘”。坚持在市总工会和区委统一领导下,抓住全市群团改革重大机遇,打开眼界、开阔思路,采取“摆进去”自我评估、“沉下去”纵向调研和“走出去”横向学习相结合,对标对表、直面问题、采取措施,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区工会机关和街道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服从服务大局,当好责任履行上“排头兵”。一是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责任。坚决履行“两个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聚焦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工会干部队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服务本领、纪律定力,自觉讲政治、顾大局、懂规矩、守底线,切实解决好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二是履行好锻造服务能力的责任。通过南水北调征迁、四城联创攻坚、黑臭水体整治、信访维稳、帮扶社区、农村等中心工作锻炼职工队伍,培育工会骨干。三是履行好教育引导的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专题报告会、演讲和摄影大赛等载体,讲好职工故事、传递工会声音,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聚焦突出问题,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探索研究工会社会化工作者管理办法、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工作津贴制度等激励措施。按照“会、站、家”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加强工会组织和服务阵地建设的协同联动,推行“工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规模以上企业工会为重点,扎实开展“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活动。同时,加强网上工会建设,尝试推动管理、服务、阵地、资讯、人员、学习“六上网”提升服务职工工作品牌,开展“互联网+工会服务”进基层系列活动,提高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水平,钉好任务落地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