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平安集团了解到,该集团旗下平安好医生联合《胡润百富》发布“首届中国好医生榜”,全国近6000位优秀医生上榜。同时,平安好医生宣布启动面向1万名村医的“乡村好医生帮扶计划”,以“名医+村医”模式,致力改善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现状,推动乡村医疗服务和人才建设升级。
(1月23日江南时报)
健康中国也好、乡村振兴也罢,让最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找到好医生,这大概是二元格局下农村美好生活的基本“刚需”。
历史上,扁鹊、华佗、张仲景,哪个不是“村医”?浩荡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又一部的“乡村医生故事”。虽然农民进城的速度加快了,但是有两重现实还是要面对:一则,医保全覆盖或已成真,但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仍是遥远的愿景。进城务工的农民生病了,回乡治病仍是常态。二则,农村医疗条件最是短板。有专家预估,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生老病死,求医最难。村医解决不了大病,却拱卫了基层秩序的稳定。
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一样,虽然是个“土得掉渣”的行当,却是转型期的中国最需关爱的群体。早在去年年初,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作出了诸多部署,包括对基层医生学历的严格要求;今年1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明确了“2020年村医将全部拥有医师执业资格”“2025年八成乡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等。如何让村医尽早“转型升级”、让他们在“互联网+”的语境下赋能并释能,是一道现实的公共议题。
这些年,“寻找最美村医”等活动并不鲜见。问题是,除了鸡汤励志、精神滋养外,村医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去年5月,平安好医生与《胡润百富》去年《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榜》调研,邀请来自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国内20个城市、30个科室的300余位医学专家组成评委会,近12000名医生参与评选,最终评选出近6000位优秀医生进入榜单。事实上,让村医过上好日子固然要紧,让村医真正在基层医卫事业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则更加迫切。培训、进阶,赋能、辐射……逆转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村医才会成为有尊严、有荣光的职业。
让每个乡村医生都能成为一盏灯、一簇火,那些柴米油盐的乡愁,才有处安放、才得以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