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户籍在家乡,来陌生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群体——随迁老人的规模日渐庞大。国家卫生计生委新近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举家迁移已成当前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流动老人数量不断增长,已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其中,照顾晚辈的随迁老人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随迁老人比例为25%。
(据《工人日报》)
随迁老人就在我们身边,但社会舆论并没有对这个新兴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这部分老人处于迁入城市保障体系的“夹心层”甚至“隔离层”,生活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麻烦,他们的境遇不经意间就戳中了民生的痛点。
在人口流动空前活跃的当下,与年轻人的主动选择相比,随迁老人“老年漂”往往是无奈之举,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观念,驱使着老人来到异乡生活。对这些老人而言,随迁生活不仅要饱受思乡之苦,更要改变大半辈子的生活习惯,适应全新生活环境:语言、气候、饮食、地方文化、人际交往……一系列在家乡看似不是问题的鸡毛蒜皮之事,都可能使随迁老人“水土不服”,进而心生“浮萍漂泊”的落寞与隔阂。
老年人从一座城市“漂”到另一座城市生活已十分不易,而大量来自偏远乡村的老人“漂”到大城市生活,更是难上加难。破解这部分老人的融城问题,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各地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庭和谐稳定,年轻人才能放下包袱投身到城市发展中。
聚焦随迁老人,首先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健康。当下,很多随迁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处于失调状态。当他们迁入新城市后,原有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被割裂,在新环境中缺少融入渠道,面临的极大挑战便是精神状态能否适应陌生环境。可以说,与物质保障相比,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多处于“贫困”状态,亟须社会聚焦和爱心呵护。
对于这个“流动的社会”,“随迁老人融城难”必然是我们要正视的命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抓住民生痛点,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温情指数”,恰恰就体现在一些最基础和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而发展的前提,是全社会给予某一问题足够的关注。解决“随迁老人融城难”问题,各级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发力,将其作为应对社会老龄化的抓手,从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层面破题。比如,提供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加快医保、养老金等异地转移进度;为随迁老人办理免费公交卡等,让随迁老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