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这一切光环的背后是王猛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据成都商报)
天下家庭千千万万,总有极端的个例。一者是极端的溺爱娇纵型,一者是极端的严酷操控型。这二者的共同点,是不与时代发展节拍相一致,时时处处显示父母的迂腐、愚昧甚至暴虐。
著名作家朱自清面对老父的背影,万分感慨,终于在泪光中达到对父辈的宽容和理解。遗憾的是,这位以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高才生,目前其内心的境界尚未达到朱自清的高度和深度。
以笔者之见,这位同学的感触、经验,是基于他父母对自己的管教中得来的。而他的同龄人,如果以他的经验感受去抚养教育下一代,敢说目前他自己的观点,对于下一代不是迂腐、强人所难、令下一代忍无可忍的?
笔者希望这位同学与父母的恩怨,能在他们两代人之间沟通和化解,这才有意义,才可彰显现世的亲情和温情。如此现身说法,一意孤行下去,并不能让人见到一位新时代大学生的襟怀与担当。
12年不与父母春节团聚,联系方式拉黑父母6年,与父母形同陌路,这里没有一点感恩,没有一点亲情。认为父母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的操控,而这操控之外,难道就没有一点对这位同学安全的考虑,对这位同学置身各种社会关系中过度忐忑的考虑?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有那种“持其踵为之泣”的意味。当然无论做什么,都少不了以爱的名义、爱的旗号。但作为子女来说,实在不宜以这种“12年不与父母春节团聚,联系方式拉黑父母6年”的方式报复父母。起码,基本的养育之恩,要在乎;给予父母的物质回报,要做到。
基于此,笔者看待这个事件,感觉一点也不励志,这行为本身带给父母的,只有伤害,令父母寒心。用万字长文怨怼父母,实在不如反省自我,将能力、性格、心理上的短板补齐,不致让自己的下一代也效仿自己,同样也12年不与自己春节团聚,将自己一下拉黑若干年,随着自己上演这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