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冬眠”的焦作古玩市场
墨香浮动隽写人生
蛰伏十年 只为初心
京焦两地将联手打造怀川文化园
我市举办迎新春诗歌朗诵会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蛰伏十年 只为初心
——听申帮武讲“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③
 
   

  在河南理工大学家属区一处约12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堆满了各色泥料,不大的操作平台上摆放着几十种精细的模具,穿着白大褂的申帮武手拿小刻刀,聚神伏案,在一块青色与灰白相间的花形泥料上,专心地创作着。

  57岁的申帮武正在进行的是“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该工艺于2014年11月获国家发明专利,代表着当下焦作绞胎瓷制作工艺的新高度。

  何为“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

  绞胎瓷制作工艺发源于我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其兴于宋,没于元,因其透花装饰表里如一,固又称“君子瓷”。上世纪80年代,我市着手恢复绞胎瓷传统制作工艺。本世纪初,绞胎瓷传统制作工艺在我市恢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绞胎瓷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产业力量。

  然而,多年来,编织纹、羽毛纹、孔雀纹等绞胎瓷传统纹饰,已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成器过程中,这些传统纹饰的制作工艺也并不精细。

  如何提升绞胎瓷的表现力,使其透花装饰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准呢?“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10年前,申帮武还是一位众人眼中擅于企业管理的总经理。不到3年时间,他使一个22年来从未盈利的企业实现了年利润上千万元。可自从与绞胎瓷文化邂逅,他便毅然辞去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躬身家中,潜心研究。10年后,他给焦作绞胎瓷文化送上了“大礼包”。

  “绞胎瓷里外透花,表里如一,放眼全国陶瓷界,绞胎瓷文化独一无二。蛰伏十年,我就是想做出一件完美的绞胎瓷,弘扬焦作文化。虽然10年的研究过程花钱又费力,但我从不后悔。”申帮武说。

  理想很“丰满”,实现很“骨感”。原本,申帮武认为4年时间就可大功告成,可从2006年开始直至2012年,他用了整整6年时间,才使“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日臻成熟。

  2012年,一件黑蓝底的牡丹花盘烧制成功。

  申帮武说,这件作品并不十分精美,但当他看到一朵牡丹在盘中怒放时,他感到自己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了。

  2013年10月,申帮武带着绞胎瓷作品《挂盘暗香》参加全省陶瓷设计职业技能竞赛,这是申帮武第一次走出家门展示科研成果。

  申帮武回忆,当时,十几位专家评委拿着纸条评判作品,哪件作品获得的纸条多,哪件作品就胜出。可临近竞赛结束,《挂盘暗香》也未被贴上一张纸条。于是,他找到专家评委组组长探讨。这位专家听后,十分惊讶地说:“原来,这是绞胎瓷呀,我们还以为上面的画是画上去的呢。”很快,十几位专家再次对《挂盘暗香》进行评判。最终,《挂盘暗香》获得此届竞赛金奖。

  《挂盘暗香》获得金奖后,申帮武继续蛰伏。转眼又是4年,如今,通过“绞胎瓷制作精准成型工艺”,他已经可以进行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等绞胎瓷装饰艺术创作。

  图① 申帮武潜心创作。

  图② 断裂的透花牡丹瓷盘显示出精湛的制作技艺。

  图③ 申帮武已将人物装饰画融入绞胎瓷创作中。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