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过后,都是艺考最受关注的时候。这几天,中戏、中传、上戏、北电也都陆续开始考试。媒体梳理这几大院校的报名人数发现,2018年的艺考仍然“高温不降”,“00后”也逐渐成为艺考主力军。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艺考普遍更注重综合素质。(据中新网)
有些新闻放在一块,更显意味深长。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大学生使命担当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一边是“艺考热”,一边是“科学冷”,当其并立出现的时候,总给人带来不太美好的联想。
这些年来,科学家常常被拿来与娱乐明星比。犹记当初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来,恰逢明星黄晓明大婚,一时间后者主导了舆论场。确实,简单地对科学家与娱乐明星进行价值对比,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个社会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娱乐明星,科学家与娱乐明星带来的价值需求不同,两者的价值评判体系不同,简单对比,是对娱乐明星的不尊重,也是对科学家的不尊重。只是,有人从对比中看到了一种绑架,有人则从对比中看到了一种忧患。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大多数人其实是饮食男女,人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对比?这里,人们并不是不能接受“获诺奖的科学家没有娱乐明星收入高”,而是担心落差太大,担心“大树底下不长草”,担心社会价值判断出现重大问题,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在功利消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一去不复返。
应该承认,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体系,存在着多元的价值选择。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承认娱乐明星的价值合理性,任何对娱乐明星的贬损都是食古不化,也必然自取其辱。但关键就在于,现行对娱乐明星的价值评价,符合合理原则吗?艺考“高温不降”,与娱乐圈强大的吸引力、娱乐明星强大的偶像力结合到一起,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而就整个社会对于科学家的价值判断来说,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吗?答案可能是沉重的。诚如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所说,“从社会的宏观数量来看,科学家在职业群里是小的群体”,不可能人人去当科学家。但真正走进科学界,特别是真正走近年轻科研人员身边,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听听他们的未来期望,想必会有更深刻的启示。人们真正担心的是存在严重的价值倒挂,从而影响年轻人的选择,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的,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理由拿科学家来贬损娱乐明星。对于真正有志于科学的人来说,也未必在乎娱乐明星所得到的一切。但是,于社会而言,在价值判断上一定要刻好尺子、用好尺子。价值判断事关社会导向,导向就是方向,导向偏了,方向就乱了。进入消费时代,从社会惯性出发,存在着天然的娱乐性,娱乐明星更容易得到一些优沃资源,而科学家们则相对容易受到社会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一点警觉,主动进行纠偏,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个社会,人人都去与没有人去当科学家都不正常,人人都去与没有人去当娱乐明星也不正常。从社会现实出发,更需要担心的,可能还是没有人去当科学家,而不是没有人去当娱乐明星。也正是因为如此,“艺考热”与“科学冷”的并列现实,才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确实存在着价值倒挂的一面,落差还不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一点警觉,也就尤其重要。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始终有着一股向上的内生力量,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