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小品《提意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一个细节:员工请领导解决宿舍供暖问题,却在领导热情的虚与委蛇中,几个月都没有得到解决,将“脸好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刻画得入木三分。
面对群众的诉求,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变着法儿地去解释,现实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要么强调客观原因,要么寻找主观理由,为自己和单位去辩护,久而久之,一些领导干部的解释,在群众眼里成了搪塞、敷衍,甚至是欺骗。结果,问题在“你先听我说”中被拖延,矛盾在“确实没办法”中被放大,不仅寒了群众的心,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为何勤于解释却怠于解决?原因不外乎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比于做,说往往更轻松,也较少触及矛盾问题。我们常说,想做事的人总有办法,不想做事的人总有理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释上,原因不外乎是根本不想去做。态度不可谓不好,解释不可谓不耐心,可最后总有一种理由拒绝你,当“硬钉子”变成了“软钉子”,谈何真正转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问题意识”,既包括看到问题,更要求解决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心恶虚贵重实,群众认干不认说。对于问题,如果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把主要心思花在解释上,说得再多、再好,也是无济于事。评判改作风的最高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要看真正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到什么程度。可以说,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
有人说,解释是一种态度,解决是一种行动,二者是言和行的关系。如何做到言行合一?关键要看把谁放在首位。如果凡事“官本位”,首先想着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解释很容易成为“为官不为”的幌子,以解释为名,行糊弄群众、推诿扯皮之实。如果坚持人民至上,解释和解决就能互为补充,在讲清道理中凝聚共识,在解决问题中增加信任。换句话说,能否解释得好,能否解决得了,关键是是否立足于人心这个最大政治,把自身职责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