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近日,记者从市人社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预计今年一季度,我市就业状况仍将稳中向好,特别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深入实施,将有更多的从业者享受到均等化的就业服务。
我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人力资源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十大工业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453.8亿元,同比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827.7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1.4亿元,同比增长17.2%。“如果按照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创造4500万个岗位计算,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创造9万个岗位。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大多数投入到第二、三产业,这些产业的就业投资弹性更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基本上能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形成‘只要不挑不拣,都能找到工作’的就业局面。”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返乡下乡创业引领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我市实施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落实,加强资金扶持,初步形成了“一县(市)区一品”的创业格局。据该负责人介绍,武陟县、中站区、沁阳市探索了返乡下乡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孟州市、温县探索了返乡下乡创业促进电子商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模式;博爱县、修武县探索了返乡下乡创业提升全域旅游质量的工作方法;解放区、山阳区探索了返乡下乡创业带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工作思路,博爱县成为第三批返乡创业的国家级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累计达4.28万人,创办企业2.38万个,带动就业19.56万人。
服务业成为就业的最大容纳器。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重点增加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旅游等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投入。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76亿元,比2016年增长1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1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64.52万人,2015年为72.03万人,2016年为79.25万人,平均每年递增近8万人。
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日益凸显。去年,我市降低担保贷款门槛,将反担保模式从自然人反担保的单一形式,扩展到存单质押和房产、设备抵押等多种反担保形式;将自然人反担保范围,从行政机关全供事业单位扩展到所有企业单位员工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创业贫困人员实行特殊政策,允许相关农村居民进行反担保。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将个人申请贷款最高额度由之前男性5万元、女性8万元、小微企业200万元,分别提高到个人最高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400万元。优化担保贷款服务,在市一级建设贷款综合服务大厅,并将贷款业务延伸至乡、村的人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