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一些山寨离岸社团举办了五花八门的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赛事: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大中华杯”全球华语大赛……参赛者只需要花几百元钱,就可以在网上报名参加。这类“国家级”甚至冠以国际比赛名义的赛事,究竟是什么来头?央广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而且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
很显然,这些山寨社团组织举办的山寨比赛,都是为了忽悠孩子和家长,通过所谓“国家级”“国际级”比赛的名头,吸引青少年报名参赛,进而以复赛、总决赛、出国游等形式牟利。由于这些山寨比赛参加即有奖,交钱能出书,奖项含金量太低,难以达到比赛锻炼的目的,山寨奖项也不会被教育机构认可,家长花钱并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反而受骗上当,只是图个表面虚荣罢了。
相比正规比赛,山寨比赛往往设置多重附加条件,诱导家长报名参赛,通过重重选拔的比赛流程,将比赛过程拉长,地点不断变换,由国内拓展到国外,从而赚取报名费、奖项费、培训费、旅游费等。以一个名为中泰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的活动为例,赛事组织者除颁发荣誉证书外,其余均为旅游行程,前往玉佛寺、皮革展示中心、芭提雅观赏动物表演等。
对于山寨社团和山寨比赛,人们很容易被“高大上”的名头迷惑,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这些山寨社团虽大多在民政部公布的“黑名单”里,但并没有被取缔。显然,监管部门不应止于公布名单,还应依法对山寨社团进行取缔,对违法行为加以处罚,以免其继续忽悠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