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们防学生翻墙出去上网;现在,我们防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英语老师黄花春首次上会,带来了当下很多家长、教师的迫切愿望:加强游戏产业管控,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成长。 (据新华社)
加强游戏产业管控,预防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沉迷手机游戏而引发的不良后果甚至家庭悲剧已成为社会痛点。但如何预防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却值得深入探讨和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
日前,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去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比美国还要多。其实从我们身边一些现象就可以想象到游戏市场的火爆。一些学生不仅熬夜玩手机游戏,而且课余时间也不放过。甚至一些上班族在紧张的工作时间、午饭时间也要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
玩游戏是人的天性。成年人对手机游戏尚且上瘾,何况青少年呢?当然,成年人心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为自己游戏上瘾的行为承担后果,但青少年则不然,成长过程中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为预防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一些游戏开发团队推出了限制登录时间、父母一键禁玩、加强实名认证等防沉迷措施,但这些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小学生都表示,哪怕每种游戏被限定只能玩2个小时,每天换5种游戏,一样能玩10个小时。更有学生说,随便拿父母的身份证号注册,玩多久都不会有影响。
为什么这些防沉迷措施效果不理想呢?当然不是青少年太聪明,而是这些措施不得力。这就要从企业的基本属性说起,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游戏开发企业也不例外,其开发的游戏只有玩家不断增加,且黏性越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让游戏开发企业为自己设置障碍,减弱与玩家的黏性,显然违背了企业的基本属性。
预防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不能仅靠游戏开发企业设置“窗户纸”似的防沉迷措施,也不能指望青少年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自觉远离游戏。所以,加大游戏产业管控势在必行。
加大游戏产业管控,首先,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游产品上市的审批管理,建立网游企业诚信系统,对不诚信的网游企业进行曝光,避免游戏设计中充斥着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内容;要对游戏软件推广和营销手段进行限制,避免对青少年不当的诱惑。其次,游戏开发企业要主动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在游戏上线前,应出具未成年人保护评估和适龄提示;游戏上线后,采用面部识别等技术,切实防止青少年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