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据媒体报道,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95后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据了解,各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工作在寒假前已尘埃落定。记者日前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春节前后,我市共组织类似“春风行动”等大、中、小型招聘会十余场,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一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择业”现象。
记者走访了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师专部分毕业生,对待择业问题,他们大多表示,不着急,机会还很多。
“现在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多,就业面也很宽,自由职业和合伙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没必要一毕业就工作。”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
过去,校园招聘会上总是人头攒动,大学生对求职有一定的紧迫感和恐慌感,学校也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现在,毕业找工作的学生不急,倒是急坏了急等用人的企业。”示范区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对记者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慢就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不是一时兴起,今后还将长期存在。
据相关资料显示,95后大学生更青睐快乐、平等、相对宽松的企业文化,把尊重员工看得比薪酬更重要。可以说,大学生“慢就业”原因众多,其中包括很多招聘岗位无法满足95后的求职需求。
河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宇对记者说:“大学生‘慢就业’背后的‘内心戏’,除了不着急、不满意,还有不少人不情愿,能拖则拖,消极以对,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如何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如何提供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值得更多人关注和思考。大学生择业在适当宽松的条件下可以多选择多考虑,但一定要合理规划好,不可盲目,更不可随心所欲。”
网友【无欲则刚】说:“很多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想要寻求更多的机会,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一定要把握好。”
网友【难得糊涂】说:“现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多,他们选择余地很大,相比岗位的薪酬、稳定与否,更在意个人兴趣、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