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借着春的气息,我市多地庙会纷纷开锣。
庙会上,既有看不够的节目、吃不完的小吃,又有需要思考的话题和做不完的文章。
逛一逛,这里庙会真热闹
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中国传统古村落——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内锣鼓喧天,2018北朱村第七届文化节正在这里举行。
据悉,此次庙会将从农历二月初二持续至农历二月二十。期间,我市主要DJ酷走队、河南省豫剧院、焦作老年大学嘉乐园、商丘市豫剧院、登封市豫剧院、中国平煤神马豫剧团,以及南狮、北虎、高跷、背桩等民间文艺项目将轮番登场。北朱村每天汇集1000多名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庙会的人,与北朱村人同食一口大锅饭。
从2011年开始,北朱村庙会年年都很热闹,这让北朱村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村,可这远远不是北朱村人的愿景目标。
在活动现场,北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爱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北朱村村北尚有500余亩土地,今明两年,北朱村将把此处土地利用起来,打造一处像山西晋城司徒小镇那样的民俗文化园。届时,游客可以在这里吃到天南海北的食物,看到最优秀的非遗文化项目演出,体验太行山下最美的风土人情。而连续开展7年的文化庙会,就是为了烘托这个项目的人气。
张小爱说,北朱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内遍布明清两代古建筑。目前,政府正在抓紧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维修。
咋让这些古建筑“活”起来,继续服务北朱村人?
文化庙会来“牵线”,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厢正唱,那厢也已登场。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青龙宫庙会的热闹程度不亚于北朱村。
万花村青龙宫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青龙宫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祈雨文化是青龙宫的核心文化。近年来,为了拉动一方文化产业,武陟县政府重启万花村青龙宫庙会活动。
每年,万花村青龙宫庙会都会围绕祈雨祭典,展开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撑旱船、舞龙、舞狮、赶毛驴、背桩、安塞腰鼓等精彩民俗节目纷纷亮相。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糖画、皮影戏等民间技艺,更是吸人眼球。
今年,万花村青龙宫庙会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至农历二月初二,时长为历届之最。不仅如此,本届庙会首次开启了“白天逛庙会,晚上看灯展”模式,吸引了众多游玩者。
万花村青龙宫庙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这足以说明,“庙会经济”已经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产业效应。
听一听,焦作庙会历史长
其实,除了上述两地庙会外,在我市沁阳、温县、孟州、博爱等地都有传统文化庙会。焦作人爱逛庙会,历史悠久。
庙会,顾名思义,因“庙”集会。庙会上,人们集聚起来拜谒神灵或祖先,继而产生了物质交易,有了文艺演出内容。据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程峰介绍,焦作历史上因祭拜“药王”孙思邈而形成的庙会,影响力很大。
沁阳市有处药王庙,建于清代中期,庙内木牌楼至今仍保存完好。据史载,这处药王庙是各地怀药商人祭拜“药王”,并进行怀药交易的中心。程峰曾考证,这处药王庙应当被视为焦作地区怀药交易的源头。当时,各地怀药商人会围绕药王庙进行多达一个月的怀药交易。后来,怀药交易大会越办越大,人们才将交易地点由城市中心逐步搬到了沁河边上。
程峰介绍,不仅在沁阳市,在博爱县月山镇圪当坡村也有处建于清代时期的药王庙。清代至民国期间,人们围绕这里的药王庙展开庙会活动,怀药贸易是其主要内容。
焦作地区火神庙较多,焦作人曾常常在农历正月十九日火神忌日的这一天,开展庙会活动。历史上,武陟县三阳乡大凡村的火神祭祀活动最为有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的龙凤灯舞也是因为祭祀火神而创造的艺术形式。
程峰说:“焦作庙会文化非常丰富,有些庙会延续至今。只因规模太小,且越来越缺失文化内涵,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恢复焦作庙会文化,对于助推焦作文化产业有益无裨。”
想一想,焦作庙会可做产业文章
的确,“庙会经济”已经在许多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并成为那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通过网络媒介获悉,从2007年起,全国多处庙会已逐步成为春节假日经济的新兴力量。一些城市还将庙会当作春节期间的重要项目来运作,促成了“庙会经济”的兴起。
在山西太原,“庙会经济”作为春节经济的主力军已成气候。每年春节期间,太原庙会可吸引客流近40万人次。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庙会,而渐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在北京,逛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大观园庙会,朝阳区的朝阳公园庙会等各类庙会,已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外地游客来北京不可不转的一景。
2008年6月,北京市门头沟区、朝阳区,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上海市徐汇区、浙江省磐安县、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佛山市、陕西省铜川市申报的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焦作“庙会经济”同样潜力巨大。如今,焦作旅游产业乘风破浪,一些传统庙会在旅游经济的助推下,开始破土重生。让庙会文化与旅游、怀药等产业结合发展,焦作“庙会经济”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