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上世纪60年代,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用辛苦攒下来的几分钱,买了一只裂缝的竹笛,每天勤学苦练。
高中时期,他又借来一把小提琴,自拉自唱,自学乐理。身边的人看到,除了吃饭、睡觉、赚工分,他风雨无阻地唱着,已入“痴癫”境界。
国家恢复高考后,他靠自学,荣幸地考上了河南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从此真正走向音乐之路。
如今,六十年一甲子。已退休在家的他,放着轻闲日子不过,仍在“音乐苦旅”中逐梦,希望有朝一日将我市《诗经》合唱带入一流境界。
他就是卢跟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会员、焦作市合唱协会主席。半辈子“歌”海沉浮,他陶然其间,乐而忘返。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如何用现代音乐形式完美演绎《诗经》风尚,是许多热爱《诗经》文化音乐人的追求。而我们认识、了解卢跟上,也是从《诗经》合唱开始的。
1996年8月,卢跟上任马村区文联主席。此时,由中央电视台主导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战国篇》在焦作影视城拍摄,时任该剧音乐总监的刘森正在创作并寻找能够演唱与该部电视剧气质吻合的背景音乐。这时,马村区一支业余的女子合唱团走进了刘森的视线。
演唱《诗经》?当时,这对卢跟上来讲,是一次极具吸引力的音乐挑战。于是,作为马村区文联主席,作为一名音乐人,他建议马村区成立一支以演唱《诗经》为主的合唱团。1996年10月,马村区女子合唱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支由乡村女教师及社会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以演唱《诗经》为主的合唱团。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马村女子合唱团瞬间火爆,演出不断。然而,卢跟上却在冷静地思考:因配合电视剧演出而诞生的马村女子合唱团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作品,演唱作品曲调过于单一,由女子合唱的《诗经》难以展现激昂的曲目内涵。
只有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才能让焦作《诗经》合唱发生本质变化,才能让焦作《诗经》合唱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核心力量”。
从1997年独立谱曲《诗经·出车》开始,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卢跟上化身焦作《诗经》合唱的拓荒者。
2002年,卢跟上调至焦作大学艺术学院工作。在学校里,他完成了《诗经》合唱的探索与研究、《诗经》合唱初探等多部关于《诗经》演唱的理论文章,深解《诗经》合唱之道。
然而,创作之路就像《诗经》中起起伏伏的情感一样曲曲折折。
2006年,卢跟上组建焦作市田野合唱团。没演出、没场地,演唱人员逐渐流失,这个合唱团仅坚守了两年。
它承载着卢跟上的艺术梦想,却又瞬间破灭。卢跟上在寻找原因,他说:“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本身就是一次冒险的旅程,幕后的失败与台前的掌声是成正比的。”
2009年,卢跟上自费来到全国知名的华中师范大学天空合唱团学习。一年后,他又组建了焦作“美之声”合唱团。
为了借到一处场地,他和队友们四处托关系找人。最让卢跟上感动的是队友们不计薪酬的付出。为了完成一次表演,队友们集体兑钱,定做演出服、复印节目单。在练唱过程中,许多队友带病坚守。有一位队友的丈夫瘫痪,她在全身心照顾丈夫的同时,每天仍坚持练唱两个小时。
“队友们让我感动,也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再苦再累,我都希望这个合唱团能够越来越好。”卢跟上说。
在卢跟上与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焦作“美之声”合唱团已成为焦作人音乐生活中的一道“美味大餐”。逢年过节,焦作人总能找到它的身影。近几年,焦作“美之声”合唱团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比赛,先后获得河南省合唱节金奖、中国国际合唱节铜奖、广西桂林三月三歌圩节合唱比赛第一名等荣誉。
2017年,《诗经》合唱音乐会项目通过了河南文艺扶持基金的项目验收,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听到来自焦作的天籁之音。
“我想呈现一种既有国际范,又不失本土气息的《诗经》演唱风格。”卢跟上说。看来,音乐之路在他的心中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