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开放新的变化意味着进步的可能,我们在开放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我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我们要较大幅度降低关税,降到零关税。
对于癌症患者家庭而言,总理的表态无疑是天大的福音。抗癌药贵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但贵得是否合理,尚需要仔细梳理和应对。抗癌药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加上需求旺盛,而患者又不得不购买,所以抗癌药贵可谓顺理成章。然而,同样一种抗癌药,在韩国和中国价格相差巨大,在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价格也相差巨大,就说明一定有可以改革的空间,关税就是空间之一。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药效好、价格低是最重要的,巨大价差的存在,催生了代购这个“灰色链条”,也伴随着各种未知的风险。除了非法代购可能引发药品安全问题外,还可能被有关部门打击。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陆勇事件”,因为病友大量代购印度仿制抗癌药格列卫而被提起公诉。对于部分白血病患者而言,终于盼来了可以将绝症变为慢性病的“神药”,但正规渠道的价格却让他们望而却步,其中的无奈与绝望可想而知。
让“救命药”的价格降下来,无疑是当务之急。具体到进口抗癌药,关税和流通体制是最有改革空间的领域。将来实现零关税后,进口抗癌药的价格可大幅降低,癌症患者既可以延长生命,又能够减轻家庭负担,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同时,抗癌药零关税又像是一条“鲇鱼”,将会为医药市场带来更多改变。首先,进口药价格降低后,国产仿制药面临更多挑战,如果相关厂商不能在药效和价格方面提高竞争力,必然会迅速失去市场;其次,印度的仿制药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其有“强制专利许可”制度,我国对此能否借鉴?再次,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成本过高,进口药涉及各级批发商和医院、药店,流通的环节越多,价格就越贵,只有降低流通成本,才能使进口抗癌药真正便宜;最后,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如果能集中谈判和采购,抗癌药的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
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第一死因,而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这表明,在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期方面,我们还要付出更多努力,最直接的发力点就是让他们买得起进口抗癌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关税的降低,以及很多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必将大幅度减少,公民生命健康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