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杭州人在看到“北京胡同”后思考:北京能有“北京胡同”这样的社会资源游,那么杭州何不开发类似的社会资源游呢?
于是,在随后的10余年时间里,经过创意启动、整合取舍、规范提升,国内外游客如今在杭州看到了120个成熟的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找到了他们心中最新奇的“杭州生活”。
这些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涵盖了杭州市城市公共服务、工业旅游、乡村生活、社会生活、社会政治及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它们就如车体上一件件精密的零部件,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齐力助推杭州全域旅游大车的进程,每年可为杭州输送数量惊人的国内外游客。
时隔14年后的今天,焦作人看到了满满江南味道的“杭州生活”,并像当年杭州人看到“北京胡同”一样产生了深刻地思考:焦作深处中原腹地,古代历史遗存厚重芬芳,近现代工业文明摇曳多姿,山水人文资源靓丽抢眼。拥有这样的好资源,在全域旅游进程加速发展的态势下,焦作何不举力开发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呢?
这是市旅游系统最近一次赴杭州考察归来后的发问。当下,这个声音正在“升调”,成为推动焦作全域旅游进程的关键一问。
在杭州,焦作旅游考察团细听城市好故事:
王星记扇博物馆本是一家百年制扇老店,如今却是一家关于扇子的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见到一把扇子从材料到成品的全部工序,还可现场亲手制扇。
“王星记”当家产品是黑纸扇,扇面使用天目山纯桑皮纸,涂刷数层诸暨产高山柿漆,经过86道工序制作而成,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开水里煮10个小时完好无损,被誉为“一把扇子半把伞”。
不仅扇子好,还有好故事。王星记扇博物馆现存一把“王星记”老店创始人—王星斋妻子陈英亲手所制黑纸扇,集合了“王星记”制扇的所有工艺。这把扇子原为上海一位古董收藏者所有,后几经曲折,重新回到了“娘家”。
西泠印社,全国知名,这里有讲不完的人文故事。1918年,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剃度出家。出家前,他将93枚自用印藏于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内有中国印学博物馆,藏有吴昌硕先生印章11枚、齐白石印章8枚,每枚印章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回味的雅事。
此外,近年来,来杭州的外国游客更乐于到广兴堂国医馆包一剂药方,也喜欢到创业的小镇里看看杭州的创客。
一家百年老店、一个老作坊、一所医馆、一座古塔,甚至一株老树、一座老房……在杭州,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各具特色,每个点都是杭州人生活的一个侧面,都在讲述一段动听的“杭州故事”。
听别人故事,想自己心事。
对标杭州旅游资源,焦作与杭州不分伯仲。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焦作旅游资源特色越来越鲜明,除了有自然山水景观外,韩愈、朱载堉、许衡、李商隐、司马懿等历史名人文化逐渐凸显,太极拳“根”文化已蜚声世界,“美丽乡村”旅游经济崭露头角,已割舍多年的焦作近现代煤炭工业文明也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悄悄抬头。可以说,焦作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盆满钵满。
然而,如何将资源变资产呢?在这方面,杭州用了10余年,焦作尚未启动。
市旅游系统考察人员认为,在全面建设并强化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的过程中,杭州模式是“发展—规范—提升”。而如今前人已开路,焦作模式或可为“规范—发展—提升”。他们建议,我市尽快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市开展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海选活动,在充分营造社会氛围的同时,建立焦作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候选项目库,全面摸清我市社会资源底数,编制总体规划,策划访问点打造方案。
借鉴杭州经验,焦作社会旅游资源访问点应当整体营销推介,全市统一规划开通焦作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旅游线路,将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作为主打旅游产品,与云台山、青天河等山水景区,及陈家沟、嘉应观等人文景区一起纳入全市旅游宣传推介中,力争将其打造成焦作旅游新品牌、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