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的最大亮点是“四个定”: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措施。
在定方向、定思路上,形成了一个“实施意见+配套方案”的“1+N”政策落实体系,即一个《实施意见》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实施意见》制订出了16个配套方案和年度项目安排。
在定任务、定措施上,《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六大工程”。
现代农业提质工程
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工程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具体有两大目标任务:一是围绕九大类18个产业,打造六大百亿集群,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灌溉面积的95%以上,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8%以上,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实施农业标准化创建工程,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到2020年,各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50%的县(市)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四优四化”,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草畜、优质花生、优质林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计划”,聚焦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四大怀药”等新品种选育研究。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绿色高效循环技术集成应用。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提升,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依托蒙牛、伊赛农业产业化集群,做大做强“两牛”产业。到2020年,把(焦作)蒙牛打造成百亿企业,把伊赛牛肉培育成全国清真牛肉第一品牌;综合提升“四大怀药”产业,实现怀药生产、销售、休闲、养生等方面融合提升,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种子产业,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
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发展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六大百亿集群。到2022年,农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集群15个。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持续推进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基地建设。
构建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逐步构建覆盖全市、联通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20年,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A级景区10家,新建或改建A级旅游厕所30座。加快博爱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
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目标是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抓好山区生态体系、农田防护林体系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构建以南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为绿色生态屏障,以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和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众多绿化点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总结推广农村污水治理多种模式,依法落实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力争3~5年内,培育创建11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活力迸发、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复合的市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市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用安全电,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通、生活便捷,建成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
开发农业生态产品。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诚信建设。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继续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到2019年6月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同步完成“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
深化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县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村和乡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今年年底,全市行政村“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建设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完善,彻底根治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气。
实施乡村治理提效工程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持续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民社会组织。
建设法治乡村。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建设德治乡村。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和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系列活动,加强“身边的榜样”先进典型宣传,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建设平安乡村。深化平安乡村创建,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村一警”工作,促进乡、村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一体化运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利用宗教渗透活动打击力度,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
实施富民惠民工程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县级城市提质扩容发展,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行业,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向农村延伸。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农村低保、高龄、空巢、留守、独居、生活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2020年,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健康焦作”战略,推进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计生综合服务室全覆盖,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强化精准帮扶,大力推进产业和就业扶持,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作好医疗保险精准扶贫,实施电商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强化责任监督,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