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们就不要隔三岔五往下面跑了,整天瞎折腾有什么用?真想扶贫,就给我们弄个低保吃吃!”前不久,当江苏省泗洪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老高在孙园镇土只头村察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时,突然吃了村里一位大婶的“霉豆子”。谁听了这样的“风凉话”心里都会有点“疙瘩”,但当地纪检监察干部对群众的“牢骚话”不但认真听了,还认真“受理”了,从中发现了问题线索,查处了违纪问题。对于群众的“牢骚话”,您咋看?
【观点1+1】
@苏懿谅谅谅:事出必有因!既然群众当着领导的面“发牢骚”,领导干部就要察民情、解民意,从中发现相关问题,这样才能让群众满意。
@芳心云天:群众之所以说“牢骚话”,说明他们心中有不满,在某些方面看不惯,纪检监察干部对此不但认真听,而且“受理”了,值得点赞!做群众工作,就应该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做到耳勤与眼明,善于倾听民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赢民心。
@小仵的天空1: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方法不科学等,都是群众“发牢骚”的原因,如果领导干部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完善工作方法,就能让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曲微丹:我为听群众“发牢骚”、为群众办实事的领导点赞!
@工程师-作家-湖南大学讲师张闻骥:群众的“牢骚话”都是真心话,在扶贫工作中,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真听、认真想,更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避免出现“扶贫偏差”。
@常少杰1:干部下乡接地气,倾听民怨不回避;精准扶贫惠民生,浮夸作风当摒弃。
@无价宝之8521:群众满意了就不会有“牢骚话”!之所以百姓有“牢骚话”,说明扶贫工作还有不足,领导干部从“牢骚话”中发现线索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扶贫攻坚见成效。
@曲微丹:群众发现问题、不畏领导、敢“发牢骚”,值得鼓励;领导不回避矛盾,悉心听取民意,全力解决问题,值得尊敬。工作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牢骚话”,更需要善于听“牢骚话”的好领导。
@常少杰1:领导干部就应该经常下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亦如此,“牢骚话”里往往显真知。
@露丝独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牢骚话”不仅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不良作风、腐败现象的间接反映,领导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会听群众“发牢骚”,细心品味每一句“牢骚话”,善于从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下期话题】
让孩子“打回去”
近日,广东省肇庆市的两名小学生发生了摩擦,其中一位学生家长冯某得知后,教唆儿子“打回去”,并拍摄打人视频上传网上。事后,学校负责人称这位家长的行为过激。
孩子在一起玩耍,发生言语、肢体摩擦很正常,对此,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网友认为,不同的家规、家训和家风,会使家长和孩子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遇到这样的事情,您咋办?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聂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