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渺小,同时我也很重要。‘渺小’是因为人们往往把手术患者的康复归功于主刀医生的精心施治,而忽视了麻醉医师的奉献。‘重要’则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要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点亮守护生命航道的心灯。”近日,中站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刘斌如是说。
麻醉医师是高风险职业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麻醉医师的工作是这样子:戴着口罩和帽子,穿着手术服,穿梭在不同的手术室,术前扎一针就可以了。“其实,麻醉医师的工作可不是扎一针让患者睡着这么简单。在大部分手术里,麻醉医师是一台手术的总指挥,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手术保驾护航。”刘斌告诉记者。
刘斌坦言,麻醉医师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患者手术时的麻醉状态就像介于生死之间的状态,机体的自主调节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自我保护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出现神经损伤、心跳骤停等意外。今年3月25日,一名81岁的患者被诊断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做内固定手术。由于这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再加上患者还有双下肢静脉血栓、脊柱侧弯、营养不良等疾病,麻醉风险非常大。术中,刘斌不仅要保证患者无痛苦,还要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出血量等生理指标,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最后,手术顺利完成。
麻醉过程如同“开飞机”
刘斌形象地把麻醉过程比喻成开飞机。起飞阶段是麻醉诱导,平稳飞行阶段是麻醉维持,降落阶段是麻醉苏醒。起飞与降落是飞机最危险的时刻,因此麻醉诱导与苏醒也是麻醉医师最需要注意的阶段。
今年3月,一名61岁的女性患者被诊断为胆囊癌。术中,当该院医生打开患者腹腔后,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无法切除,只能做一个姑息手术。这时,麻醉药物已经全部进入体内达到高峰,却需要病人清醒过来,就像飞机已经起飞却突然发生意外要紧急迫降一样。让病人清醒,就需要尽快把麻醉药物从体内代谢出来,就像飞机在高空紧急迫降时要将燃油抛洒出去一样。这极大地考验了刘斌的辨别能力,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患者无法清醒。最终,刘斌凭借丰富的经验,使手术获得了成功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刘斌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麻醉并非如此简单,让你“睡觉”的背后,凝集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含金量。
不拿手术刀的全科医生
“麻醉医师特别忙,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节假日,有时候一天要穿插好几台手术,骨科手术、外科手术、五官科手术都会涉及到。”刘斌打趣地说,“我们就是外科中的内科医生,内科中的全科医生。”
今年4月,一位高龄患者需要做手术,由于这位患者有脑梗塞后遗症、高血压三级高危组、冠心病、房颤,麻醉风险极高,要求术中时刻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如果患者血压偏高会出现脑血管意外;如果患者血压偏低,就会发生脑灌注不足,出现脑缺血缺氧现象,形成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再次发生脑梗塞。
刘斌介绍,由于这位患者有冠心病、房颤,容易形成血栓,在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的时候容易导致血栓脱落发生心梗、脑梗、肺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麻醉医师不光要懂得麻醉知识,还要懂得外科知识和内科知识。
刘斌解释道,医师做手术是分科的,但无论是哪个科室的手术都需要麻醉医师,那么麻醉医师既要懂得麻醉知识,又要懂得普外科、骨科、五官科、妇产科等科室的知识。如今,老年患者越来越多,麻醉医师还要懂得心内科和呼吸科的知识,遇到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还要懂得肾内科和消化内科的知识。
刘斌坦言,由于对麻醉医师要求高,培养周期也很长,不仅要会操作,思维还要快,近年来各个医院的麻醉医师都十分紧缺。目前,中站区人民医院只有4名麻醉医师,他们不仅是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更是生命的守护神。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