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接触数字化媒介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加总不及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的一半。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无价宝之8521:开卷有益,阅读增长知识,不论纸媒还是数字媒体,只要阅读就好,定能有所收获。
@秋泉12:读书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后有多少收获,一味地用手机与读书时长来比较,肯定比较片面。手机上同样也能阅读期刊,没有实据证明二者是矛盾体,相反彼此完全可能成为有益补充,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去盲目比较。
@东山谢氏:读纸质书也好,读电子书或听书也罢,都是读书。读书不必拘泥于何种形式。读多少书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以此评价国民素质的高低,关键要看读什么书、学到什么、有何启发。碎片化阅读未必不好,能理解知识点并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即可。不过,为减少光辐射对眼睛的伤害,还是建议多读纸质图书为妙。
@小仵的天空1:家长主动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在公共空间创设更多的开放式书刊架,增加图书馆的分布密度,让借阅还书手续、地点更方便;开展更多的读书分享活动等,社会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慢慢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阅读。
@常少杰1:信息时代争上游,电子阅读竞风流。纵然时间再紧迫,图书报刊不可丢。
@梅语馨香:在网络时代,许多的报纸杂志、图书在网上就能下载,而且只要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浏览,方便快捷。我觉得没有必要非要去阅读纸质报刊图书。
@云盅慢步:放下手机,捧起图书,那种文字墨香是电子书无法超越,也无法取代的。翻开书页,总能让人静下心来,感谢书籍,感谢文字,感谢创作者们,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
@不知潇湘在何处:电子阅读不但方便,而且也省钱,更适合年轻人阅读。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能开卷有益,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方式就好。
@天道酬秦0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要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多阅读、会阅读、读好书。无论是阅读纸质书籍还是电子图书,阅读都是一件需要终身进行并受益的事情。
@风开季节:时代在变,阅读方式也在变,这是发展的必然,无论是厚重的纸质书,抑或是轻便的电子书,效果都是一样的,只要有一颗阅读的心,何必在乎何种方式呢?
【下期话题】
校园食堂外卖
“校内美食,直达寝室,快到飞起!”近日,河南理工大学校内送餐服务引发关注。 据成都商报报道,该校学生可以点本校食堂提供的外卖,1元送餐到寝室,配送员都是本校学生。该校有学生3万多人,目前共4个食堂,每天就餐高峰期,线上订餐平台可以缓解就餐压力。学校工作人员称,此举初衷一是方便学生,保证食品安全;二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得到锻炼。学生则说,图个方便、省时间,同时便宜。有网友则说:明明就是懒!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