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也成了广大手机用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置。然而,当前不少手机APP一旦安装,用户几乎就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的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据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今年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安卓应用分别为96.6%、98.5%,IOS应用分别为69.3%、81.9%。如此之高的用户信息获取比例,不得不让人忧虑。
手机APP获取对应权限,与其程序本身的规划相关。比如,一个备份手机联系人的软件,需要读取用户联系人的权限;一个地图导航软件,需要获取地理位置信息。但很多手机APP在安装时,却要获取与其无关的其他信息。如下载安装一个手电筒APP,竟然要求获得用户的通讯录、位置、录音、短信等数十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手机权限。
大多数情况下,手机用户为了正常使用软件,即使知道个人信息会被“越权”获取,也不得不“被授权”,同意相关协议。在此情况下,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等都可以被软件后台记录,并发送到服务器上。但实际情况是,对于手机APP安装后获取的个人信息,只有少量企业有相应保护措施,对于注册用户放弃使用相关手机APP的个人信息删除与销毁,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措施和完善的保护制度。
由此,手机APP“越权”获取用户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之一。用户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垃圾短信与骚扰电话层出不穷,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诈骗,形成“灰色”产业链。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源,但必须避免手机APP任性“越权”,而造成个人信息“裸奔”,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款散见于多部不同的法律中,这些规定对个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推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立法时不我待。
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使得不法分子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气焰更加嚣张。对此,可将奖励额度和处罚额度与泄露、倒卖的信息总量挂钩,对举报者实行力度较大的奖励,对不法分子进行更严厉的惩戒。
另外,要避免个人信息“裸奔”,手机APP平台在获取用户正常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给用户发出清晰的授权提醒,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储存需要进一步加密处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个人用户也应具备一定的隐私保护常识,比如选择正规渠道下载软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管理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等。
总之,只有多方发力,个人信息才不会在大数据时代下“裸奔”,大数据才不会沦为“大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