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链接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何为超级链接博物馆?“超级链接”是2001年出现的一个术语,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互联网+”,“超级链接”让世界变得互联互通。专家们认为,随着信息时代渐入高潮,博物馆也应顺时谋划,运用新方法,吸引新公众。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市博物馆馆长郭继斌这样理解,让藏品数字化,让展览趣味科技化,让文物发掘工作形象化,升华“博物馆+”理念,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博物馆。
事实上,近5年来,我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实景设计”“博物馆+体验游戏”等模式,让静止的文物越来越有时尚感、亲切感,越来越会“说话”了。
2013年,市博物馆在展厅内设置体验区,制作文物模型让参观者体验。
2014年,市博物馆“泱泱汉风·汉代陶楼综合陈列展”开展。在此次展览上,观众们或拿起语言导览系统,或通过触摸屏,抑或通过微信“摇一摇”,了解文物信息。市博物馆还布置了陶瓷烧制实景,让观众身临其境。
2016年,市博物馆再次升级科技布展途径,引入360度旋转电子投影仪,让摆在展柜里的文物在观众面前全角度呈现。
2018年,即将开展的“山之阳”——焦作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再次引入“魔墙”科技。“魔墙”科技具有超大屏幕、分类管理的特点,参观者可以通过“魔墙”搜索到展出文物,并快速精准地获取文物信息。通过各种手势交互,可以将3D文物模型随意放大、缩小,720度无死角旋转。轻击屏幕上漂浮的文物图片,还可以观看视频讲解。“魔墙”支持多人同时同屏操作,参观者间互不干扰,可以静心欣赏文物之美。
从2013年至2018年,在市博物馆每年推出的文物展览上,“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体验游戏”主角地位越发凸显。
郭继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博物馆逐步完善博物馆藏品大数据库,已将1.5万余件(套)馆藏文物录入大数据库,这是市博物馆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市博物馆还建立了公众号,培养了一支近500人的志愿者讲解队伍。每年寒暑假,市博物馆都会组织150余人的小志愿者服务队,分两批向观众义务讲解展出文物。这些年,焦作文物外出交流次数越来越多,仅今年以来,已有30余件(套)珍贵文物分赴成都、广东展出。今年下半年,还将有15件(套)赴沙特阿拉伯王国展出。通过频繁的文物交流形式,焦作文化软实力迅速增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新时代对博物馆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无疑,让博物馆事业在信息社会里实现互联互通,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方法。
记者获悉,20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行。5月18日,将揭晓全国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当天,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监管、管理信息化、文化推广和公众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加快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实施,推进文物资源开放共享,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国家文物局还将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通过录入全国近5000家博物馆信息,打造全国博物馆“智能地图”。
当互联网、科技、融合成为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词,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力时,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博物馆,才是大众所期待的模样,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所期待的力量。
显然,我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更加强大的创新引擎力。
郭继斌说,市博物馆现藏近2万件文物,由于受场地、资金限制,还有许多珍贵文物从未亮相。如何加大创新投入,站在科技平台上,让更多珍贵文物“显山露水”,是市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聚集地,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期待,我们的博物馆变成我们期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