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岁的侯庆福有许多“身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焦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协会会员、焦作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此外,自他从20岁出头开始摆弄笔墨以来,已获各类大奖100余次。可以说,他的书画造诣在焦作口碑相传。
可当记者再次向他提及这些时,他却淡淡地说:“哪有功夫想这些东西。每天坚持练拳与临帖,才是我的生活主题。”
练拳,练的是由吴式太极拳衍生而来的周天太极拳,这种拳很少有人知道,侯庆福坚持练了20余年。临帖,临的是各路古帖,篆、隶、草、行、楷样样都写,这是侯庆福半个多世纪以来,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
每日清晨,他先到公园打拳,一套周天太极拳套路打8分钟,是标准要求,可他将节奏调慢至20分钟。回来便临帖数小时之久,不厌其烦,沉浸其中。临帖是书法家们的必修课,每临一帖,技艺便有望精进一步,他常常告诉别人“写字快不得”。
终于有一天,许多不知道他会打拳的书法家们在他的字中看到了“拳影”,且这样评价他的字:圆润流畅、古朴自然,静中有动,浑然天成。
已逾古稀之年的侯庆福满面红光,看上去精神抖擞,与实际年龄相差较大。为此,他风趣地解释:“练周天太极拳快不得。写字运笔时,起、行、止也快不得。风霜见多了,岁月就长了。”
侯庆福祖籍温县,出生在焦作,自幼喜好书画。无奈,家中穷到吃饭穿衣尚是难事,哪来笔墨纸砚支持他的“雅好”。
爱好决定一切。没笔,从学校“牵”来一支粉笔,在地上勾勾画画。没有临帖,他就通过玩游戏积攒了许多“洋片”(一种类似画片的游戏纸片),照着上面的图案画。因为家中困难,成绩优异的他高一上了半年就回家“拉平车”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拉平车工”,因而不久又到原市文化馆里谋了一份烧开水的差事。这个差事令他十分满意,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书画创作。工作完成后,他就偷偷取经,悄悄临摹,慢慢消化,而后自我欣赏。
有一天,市文化馆原馆长王宗华叫住他,递给他一本连环画,让他照着画一幅画。他鼓起勇气,抬手画了一张扎着辫子的小姑娘。王宗华一看,立即点赞:“小伙子,你画得真不错。”
一个烧开水的毛头小伙儿,初出茅庐,便得大家点赞,这让侯庆福激动不已,也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在工厂工作期间,侯庆福是厂里的“文化专干”,通过临摹主席画像、报刊刊头,把字画练得越来越好。无意中,他得到了一本颜真卿的《麻谷仙坛》,这是他拥有的第一本临帖,当然如获至宝,每每勤加练习。
那时,他往往在厚厚的图纸上写好一个字,或画完一幅画。作品完成后,就找来一些颜料,在图纸上画个框,订在墙上,权当“装裱”了。
“那时候,别人见我写字、画画都说好,我也沾沾自喜。可如今回头看,或许是当年写写画画的人太少了,也或许我当时创作的字画规整些。事实上,这些并不见得有多好。”侯庆福幽默地自谦。
他说:“好字不一定是好书法,好书法一定有自己的章法。就好比打太极拳,一个套路,有人打得快些,有人打得慢些,一招一式有着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特点。”三句话不到,侯庆福又与记者聊起了太极拳“遇”上书法的故事,讲得颇有心得。
心无旁骛,方得匠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只专注于书画研究的侯庆福只愿此生落墨成花。在创作的道路上,他也只信仰一句话:爱一、专一、精一,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