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取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不久,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效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代表,英国对中国的矿藏资源更是觊觎已久,也加入了瓜分中国的队伍,英福公司便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英福公司成立于1897年,由英国授意意大利人康门斗多·恩其罗·罗沙在英国伦敦组织成立的公司——英意联合公司,注册为福公司。英国之所以成立这个专业性的跨国公司,其目的就是开展对中国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的占有和开采。
英福公司成立后,首先在天津设立福公司办事处,任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哲美森为总董,开展对中国采矿权的争取工作。之后,福公司在山西、河南等地以借款名义参与开采煤、铁矿等活动。在山西,因绅民反对,所开展的业务未能成功,后退出山西。在河南,福公司以不正当手段,最终取得在焦作一带采矿的权力。从1898年起,英福公司在焦作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机械化矿井建设和煤炭开采业务。
1898年年初,英福公司派其代理人罗沙来到中国,通过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建忠,以假设的豫丰公司向福公司借款1000万两白银为名,经清政策批准,取得“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的采矿权。福公司最终取得在焦作一带采矿的权力。
1902年,福公司总董哲美森及工程师利德等人来到焦作,在焦作下白作村购地20亩建立矿厂,以哲美森的名字命名为哲美森厂(泽煤盛厂)。在未取得清政府发放的开采凭单的情况下,私自在哲美森厂内外开凿一、二、三号竖井。一、二、三号井互相连接,各井设卷扬机一部、钢制井架,使用蒸汽机带动绞车运送煤炭。在三号井中安装抽水机对矿井进行排水。福公司一、二、三号井的建设,第一次把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现代机械化生产带入焦作,改变了焦作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开创了焦作机械化采矿的先河。
1904年11月,清政府批准了福公司开矿凭单。福公司先后在焦作开凿了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四号矿井。截至1915年,福公司在焦作共开凿矿井11个。
为方便运煤,1904年,英福公司开始筹建河南滑县道口镇至武陟县宁郭驿的运煤铁路,后改宁郭驿为河内县清化镇,这条铁路也更名为道清铁路,并于1906年建成通车。道清铁路全长154公里,是该公司焦作煤炭外运的最重要通道。
1905年,英福公司始建电厂,该电厂是河南最早的发电厂。这一年,清政府在焦作设电报局,推动了焦作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1910年,清政府以西焦作村为中心,建制焦作镇,隶属修武县。1915年5月7日,英福公司和华资公司——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组成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议结福公司矿务交涉正合同》和《福中总公司组织章程》。6月1日,福中总公司成立,但两家公司仍为各自经营、独立投资。
1916年,福公司在焦作西部开凿李封大井,1919年,福公司又在王封村东开凿王封大井。李封大井、王封大井成为福公司的重要产煤大井(新中国成立后仍为焦作矿务局的骨干矿井)。1924年,福公司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盛时期,年产煤67万吨。
为配合矿井生产用电,福公司于1905年在一、二号井安装3台40千瓦直流发电机,用于矿井照明。1910年,在哲美森厂的北部建设为矿井服务的机电厂,为一、二、三号井提供电力。1918年,福公司在三号井的西部建设电厂,安装2台750千瓦发电机,作为福公司煤矿的附设电厂。
福公司采煤矿井和中原公司矿井的建成和投产,使煤炭产量迅速增加。煤炭工业快速发展,使焦作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围绕煤矿工业建设,一大批配套设施和生活区建设迅速展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焦作也完成了由农村小镇向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1939年,日本侵占焦作后,福公司因遭日军所操纵的亲日商人的围攻、骚扰,经营困难,撤离焦作返回英国,结束了在焦作40多年的经营活动。
英福公司在焦作的采煤历史(1898—1939年)及其现代化矿井生产,带动了民族资本家投资现代矿井的建设,推动了焦作现代煤矿业的发展。 (根据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