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屈军(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小城镇办主任)
主讲人档案
屈军,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先后在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市城市规划局、海口市城市规划建设勘测设计院等处工作,先后担任过都江堰市规划局局长,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小城镇办主任,不仅直接参与了成都市特色镇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在城镇规划建设尤其是特色镇建设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独到的思路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观点
成都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对标“一尊重、五统筹”发展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有机结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促进融合发展。
探索“三个打破”,即打破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重构发展空间;打破传统集镇定位,以城市功能体系确定城镇功能;打破小散乱布局,以特色镇为载体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
坚持“三个依托”,即依托轨道交通,采用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模式发展;依托特色资源,特色化发展;依托道路交通节点,集聚发展。
实施“三个植入”,即植入旅游、文创、新经济等特色镇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植入现代城市功能,提升城镇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等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植入和挖掘天府文化,提升特色镇文化品位。
实行“三个统筹”,即统筹城镇体系,构建各级城镇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特色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产城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推进三次产业衔接发展。
推进“三个改革”,即加快行政区域调整,通过合村并镇方式,适应经济单元跨区域布局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生产形态园区化、生活形态社区化。
促进“三个引导”,即探索社会资本与政府、集体合作建设特色镇,引导资金向特色镇流动;鼓励有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向城市集聚;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特色镇集聚,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为此,成都完善城镇体系,重塑经济地理,构建了“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5大功能区—97个特色镇(街区)—3160个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的四级城乡体系,以功能升级引领城镇村体系重构,以网络功能节点的打造,破解“大城市病”,重塑城市和农村发展动力。其中,规划的97个特色镇作为城镇村体系中重要的次级功能节点,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3160个新型社区(林盘聚落)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
成都一方面将培育特色产业小镇嵌入全市产业生态圈。以产业园、农业园区、景区为发展基础,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科技教育、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新型产业镇,形成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古镇众多的优势,倾力打造古镇联盟,传承天府文化。目前,成都共有国家、省和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
特色镇建设的三种模式:
“特色镇+林盘+产业园”,发挥产业新城的产业优势,带动特色镇及乡村发展,全域规模约50平方公里。
“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针对平坝和浅丘区域的传统农业种植区,考虑生产和生活半径,确定全域规模约50平方公里以上,其结构为特色镇,镇区处于核心位置,周边围绕布局林盘,以林盘为支点,带动农业园区发展。
“特色镇+林盘+景区”,主要布局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地区,发掘与展示两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
针对小镇发展教育落后、医疗水平单一、商业服务欠发达、文娱资源匮乏、创业成本过高、民生安全缺乏保障、社会治理无法联动这些痛点,成都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镇群,建立覆盖全领域的WIFI连接网、智慧引擎云平台、“一站式”教育信息化平台、双向可溯源的农旅生活服务电商平台、24小时在线的云端小镇民生服务及社会治理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引入全科医生系统和多层次远程诊疗服务,创建了全国首个小镇云同步影院及庭院式文娱主题空间,建立了1600万人的双创共享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的创投生态圈。
成都按照“依法放权、权责一致、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原则,依法向试点镇赋予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市政设施、社会治安、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扩大管理权限;合理划分县、镇财政收支范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试点镇发展的财政体制,在试点镇镇域内产生的土地出让收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社会抚养费等非税收入,除国家和省、市规定有明确用途外,都重点用于试点镇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补助资金,适度向试点镇倾斜,重点扶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并设立了100亿元的特色镇建设保护修复发展基金;创新试点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完善试点镇人口服务管理人、财、物保障体系,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试点镇落户;依法稳妥有序开展联村并村、拆乡并镇、乡改街办,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聚集发展要素,提高试点镇经济发展空间。
2018年至2020年,将连续3年由所在县从土地年度计划指标中为“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安排不少于80亩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其中省级重点镇和省级以上特色小镇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亩建设用地指标),并单列管理,不同镇之间可调剂使用,保障发展用地。
(本报记者李秋整理)
教学关键词
●特色镇建设模式:产业园模式、农业园区模式、景区模式。
●政策支撑:扩大管理权限、改革财政体制、创新投资机制、保障发展用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三个打破: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打破传统集镇定位、打破小散乱布局。
●三个依托:依托轨道交通,依托快速路、高速路,依托特色资源。
●三个统筹:经济地理统筹、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