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金融之窗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融精英运动场上展风采
“宠物墓地”
“先手术,责任我担”应成医生常用语
抓工作不能患上“微信依赖症”
家长成“编外教师”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8 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家长成“编外教师”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对于“编外教师”这个身份,有些家长认为,活动中积极活跃、愿意为班级付出的家长,确实能提升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但也有些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谁都有本职工作,有时很难兼顾。像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少杰1:家校共育这个“经”是好经,但被一些“歪嘴和尚”给念偏了。而“编外老师”这个称呼,本身就带有一定反讽之意。在教育理念变革和改进的当下,需要有热心的家长参与共育,但更需要有强烈责任心的老师。

  @小仵的天空1:家长协同配合一起为孩子的成长费心出力,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但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有专业背景的老师,过多依赖家长,一方面会干扰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时也难以保障教育质量,这一点学校应该加以规范和约束。

  @心雨zyh:家校共育本不错,责任模糊就是过,适当参与多协调,越俎代庖使不得。

  @工程师-作家-湖南大学讲师张闻骥:“编外教师”好是好,但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如果家长有空,可以适当参与,但学校不能以此对家长进行”绑架”。

  @怀府侠客:学生是老师的,孩子可是你自己的。老师管几十个学生很辛苦,当家长的为老师分担一些工作,家校共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无可厚非。

  @单建华江苏:凡是得有个度,过犹不及。家教互动确实需要家长适当配合,但是家长配合过度,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学校及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否则学校将承受不了“教书育人”这四个字。

  @贵贵的蒲公英:“家校共育”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但前提是要正确引用该理念,如果批改孩子的作业、值日等都包给家长,这就本末倒置了,反而会影响孩子成长。

  @风景城赏风景:家校共育有内涵,绝非家长代包办,“编外教师”恭候遣,学生无益老师闲。

  @戈维程:“家校共育”并不是让家长成为“编外教师”,而是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一方面老师要了解学生家庭,作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风景城赏风景:家长变成“编外教师”随叫随到,越俎代庖帮助批改作业、值日保洁、监督学生考试,这种把家长变成老师和学生“奴隶”的家校共育,是一种打着教育幌子的教育毒瘤,既影响家长工作,又误人子弟。

  【下期话题】

  努力的样子

  日前,一段暖心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位女白领坐在武汉地铁三号线的站台内用笔记本电脑赶报告。负责地铁巡站的值班站长搬来一把椅子给她坐。女子却将椅子当桌子继续赶报告。网民看后感叹,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