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最近刊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基层干部在微信中描述了其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他的“副包”(即包村工作副手),每次出门要带五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将“现代办公条件”称为基层干部的“坑”,应该不算夸张。 (据《中国青年报》)
如今,微信作为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因其便捷高效被不少地方创新地应用到工作当中。很多部门和单位都建了微信工作群,用于及时发布信息、组织探讨工作、交流实践经验等,有人将其戏称为“微信工作法”。然而,如果微信使用不当,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保密信息泄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刻意逢迎等不正之风滋生。
这当然不是夸大其词,现实当中不少人干工作就患上“微信依赖症”。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坚信“有图有真相”,习惯于通过微信了解大事小情、把握舆论风向;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利用微信交办工作、分派任务;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在“朋友圈”表态、表决心;还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没干多少,却工于心计,“难得加个班,必发朋友圈”,唯恐天下不知;有的党员干部对领导在微信群里的发言不是“点赞”就是“鼓掌”,既不说开展工作的思路,也不提工作推进的建议,专做吹吹拍拍的事情。
诚然,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推进工作相较于常规工作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络以及微信建立的信息发布平台,各类工作指令可以准确快捷地得以传递,既能确保工作时效性,也便于工作对象之间相互交流,实时调整工作步调。但是,完全依赖微信并将其作为推动工作的主渠道,则不可取,特别是由此产生的热衷于装点“朋友圈”、搞“收到”式落实等怪象,更不应该。倘若不改变此怪象,久而久之,基层干部就会沦为“微信工作群奴”,工作中就会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留多少真情”。键对键,屏对屏,不如面对面。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类传播媒介,党员干部应该做的,是把握其运营规律,合理地对其进行运用,而决不能患上“微信依赖症”。毕竟,微信只是载体和工具,要让新媒体、新技术真正推动工作,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扬其长、避其短,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只有身到、心到、情到,只有实实在在抓落实、查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才能真正负责任、有担当,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