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高犒师是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爱国故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弦高,为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对于商人采取鄙视、打击的态度和政策。但是,中国商人一直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迸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因为他们虽然生存的政治环境恶劣,但是商人在致富以后会积极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一方面用金钱买官位,巴结权贵高官,提高身份,另一方面则是拿钱来做慈善福利事业,诸如义务出钱修建祠堂、道路、村寨房子,为贫穷人出资或捐钱,积极扩大自己的影响,赢得良好的声誉。同时,商人身负社会责任感,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自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来,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商人,儒家的“仁学”无疑对商人的影响最大,是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重要因素。
古代商人在致富以后积极从事公益事业,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而这些优良品德一代代传承下来,也成为当代商人追崇和效仿的楷模。
所有这些,都为当今的商业伦理道德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现代的商人和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