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难,难在何处?对内部,如何根除消极执行、拖延执行、不规范办案等现象?对外部,如何积极面对案件数量剧增、办案周期长、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等难题?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武陟县法院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打破执行干警“一人包案到底”的传统执行模式,全面推行分段执行新模式,实行了执行工作的分段处置、集约执行和阳光操作,有效规范了执行行为、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执行效率。分段执行运行2个月来,人均执行案件由原来的每月6起上升到每周5~6起,执行效率提高了4倍,全院执行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从“一人包案到底”到团队作战
“传统执行模式是执行人员‘一人包案到底’,这种模式具有承办人熟悉案情、各个执行阶段衔接流畅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执行干警工作量大、随意性强等问题,同时因缺乏监督制约,容易出现执行权力滥用、办案周期长、效率低等现象。”武陟县法院院长年颖说,“如果把一起案件的执行看作是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那么传统的执行模式就相当于一个人将一件产品做到底,而分段执行就相当于建立了‘流水线’。”
分段执行是指把执行流程分段细化,实行流水线作业模式。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按照执行程序的不同节点阶段,该院将执行局划分为综合管理团队、案件执行团队和应急处置团队,形成了分段与集约有机融合、各个环节相互监督制约的执行工作新模式。
执行“流水线”建立后,每个团队分工明确,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我们在分工时,充分考虑了执行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特长,也征求了干警的意见,这样一来,干警便可‘轻装上阵’,无须‘负重前行’,精力更集中、效率更高、责任更明确。”该院执行局局长王小四告诉记者。
按照执行案件流程,三个团队各司其职、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环环相扣,实现了执行案件办理的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透明化。如果前一个环节不及时、不到位,下一个环节就无法做到及时、到位,从而倒逼前一个环节的人员抓紧时间工作。同时,各个环节的执行干警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助于增加执行工作的透明度,避免形成执行积案和司法腐败。
综合管理团队 当好执行“大管家”
“综合管理团队相当于办公室,负责执行的前期工作,所有收案、流程节点、网上查控、简单文书制作以及对承办人的督察督办,都由该团队负责。该团队可以说是整个执行工作的‘大管家’。”王小四说。
每天,该团队人员会到立案庭领取新收的执行案件,并于当天完成收案登记和案件分配工作,同时制作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失信被执行人决定书、限制高消费令等法律文书,并在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上点结相应节点。
同时,该团队负责对被执行人失信名单的发布、屏蔽和网上存款的冻结、解冻,案件延期,案款发放等流程的网上审核与审批;司法网络拍卖;信访案件的登记和查询以及执行信访办理情况的收集和上报;通知承办人在案款管理系统上及时认领执行款等工作。
除了为执行工作打好基础,该团队还负责对节点流程预警状态进行监控,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给承办人,提醒督促承办人及时办理。王小四说:“执行局建有执行工作微信群,每当通过系统发现案件超期、案款到账等情况,该团队人员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通知承办人认领。”
该团队人员要同时面对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执行指挥管理平台、执行案件案款管理系统和申诉信访系统四个执行系统,需要点结的时间节点多达37个。“作为一名内勤,分段执行后需要操作的系统确实比以前多了,工作量也比之前大,但我们的工作分工更细、效率更高。”该团队内勤贾青霞说。
案件执行团队 “问诊把脉”订方案
王小四说:“案件执行团队是整个分段执行模式中的核心团队,所有成员都具有执法办案资格。他们是案件的具体承办人,负责为每个案件‘问诊把脉’,制订出最合适的执行方案。”
该团队分为裁决组和执行组,主要负责对承办的执行案件制订相应的执行方案;对综合管理团队制定的法律文书进行审查把关;进行网络查控分析,制作线下财产查询、查控等法律文书;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实施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时所需法律文书的制作;对构成拒执罪案件被执行人的相关证据收集;将需要抓捕的被执行人姓名等信息报送给应急处理团队等。
“分段执行真的是太好了!”提起现在的执行工作模式,案件执行团队人员杨斌赞道。他告诉记者,按照传统的执行模式,他不但要进行网上查控,还要写法律文书、约谈当事人、进行线下财产查询、到一线抓捕,每天忙得团团转,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现在好了,我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对分给我的案件订方案、出主意、拿措施、写文书就可以了,其他工作就由别的团队干了。”杨斌说。
过去是申请人找承办人,但总是不好找,因为承办人总是在忙着抓捕、搜查,没有时间跟申请人好好谈谈;现在是承办人主动找申请人来执行局聊天,因为承办人有时间,可以向申请人通报案件进展情况,解释案件执行中存在的风险,便于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并妥善处置。
杨斌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申请人来找杨斌,说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行踪。杨斌立刻把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微信群发给应急处理团队。没过几分钟,应急处理团队的人员就给申请人打来电话,表示要申请人带路前去抓捕。申请人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没有离开执行局就收到了回复。“要放在以前,估计不会这么快就去抓人,我们没有分身术,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案件的每个环节。”杨斌说,“现在,我们每个团队只需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能有效地推动执行工作向前发展。当事人都说我们抓捕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呢!”
应急处理团队 执行现场打冲锋
“案件执行团队制订好执行方案后,就会移交到应急处理团队。应急处理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需要经常冲在第一线。”王小四说。
应急处理团队分为查控组和抓捕组。查控组负责执行实施类案件的线下财产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的查封、冻结、扣划和解封等工作。抓捕组负责制订抓捕预案,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实施搜查、抓捕、拘留等。
“该团队人员可以集中进行查控和抓捕。”王小四用一组数据向记者证明了这样分段执行的好处。原来去银行进行查控时,1个案子需要2个人、1辆车,5个案子就需要10个人、5辆车;现在,5个案子只需要2个人、1辆车,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分段执行,把执行工作由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通过分组团队化执行模式,该院执行局全局上下责权明确,工作互促互补,执行工作由单兵办案转为团队作战,一人执行到底变为组内协同作战,执行工作的战斗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年颖说:“传统的执行模式,一个执行员一年要办300起到400起案子,你让他如何执行?这样,不但承办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大,更因执行信息不公开、执行权内部监督不力,造成选择性执行、消极执行等问题,导致信访形势严峻;实行分段执行模式后,承办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减轻了,内部监督健全了,当事人满意了,‘老赖’不敢赖了,社会和谐了。”
年颖表示,下一步,该院会继续用好分段执行工作模式,加强监管、强化问责,进一步提高执行质效,确保执行工作透明、阳光、高效,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