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相关人士透露,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全面运行阶段。对此,有很多评论将其与房地产税出台、反腐败建设等结合起来,认为不动产信息联网是我国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基础。
自2016年9月30日京津等地启动楼市调控至今,已经有1年9个月的时间。很多城市采取了多种措施,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泡沫和金融风险。一方面,调控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持续回落,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同比整体上均呈回落态势;另一方面,大势变化的基础还不牢固,总体走势还时有反复,部分城市涨势控制不尽理想。
在持续调控且措施不断强化的情况下,调控效果的起伏与不平衡,除了政策的滞后性外,可能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刚需情况不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有异;二是各地对调控的态度及措施的力度不同,因而对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抑制程度也有差异。而且,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对市场的供需状况缺乏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部分购房者的看涨预期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热度。
需要看到的是,摸清各地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仅靠对自然资源系统办理的不动产登记信息联网还不够。因为这个系统一是未包括没有在市场上交易的房屋,如部分央产房;二是不包括仍然以租赁形式存在的城市住宅,如北京许多胡同内的老旧平房;三是不包括一些自搭自建的城市住宅。因此,自然资源系统需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在信息联网的同时,汇总所有的城镇地区住房信息。必要时,可开展地区住房普查,切实掌握本地存量房、在建房的规模、数量、类型、结构、使用年限等详情。在此基础上,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结合城市规划、人口规模结构,对房地产供需情况和行业发展前景作出精准分析和预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楼市调控政策。
从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考虑,除了实现登记信息联网、掌握基础信息之外,还应加强基础信息的深度开发分析,找出相关规律和特点,如购房者的地域、年龄、职业等情况,分析调控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同时,各地在及时关注、观察和分析本地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和价格变化之外,还要重视并加强对动态统计信息的开发、分析及应用,分析趋势变化中的结构性因素及特征,使当下的调控和未来的长效机制更有针对性,更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