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一家培训机构举办的儿童才艺比赛网络票选结束。陈先生的侄女参加了这次比赛。三天前,侄女的父母将投票页面分享到亲戚群,邀请大家买“礼物”帮女儿投票,亲戚们50元、100元、200元地刷着“跑车、飞机、游轮”,侄女的票数随之疯涨,但陈先生一度拒绝投票。结果可想而知,陈先生和亲戚在微信群里闹僵了。
(据《新京报》)
不知从何时起,为孩子拉“人情票”成了手机生活中的“标配”,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变成了家长为孩子拉票的主战场,当“互联网+”思维运用于这个领域,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对劲,似乎跑题了。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凡是找你投票的都是亲近人,不投,面子上过不去;投吧,又是违心之举,三天两头遇到这样的事,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心情,无数网友深受困扰。
前些年,这种投票方式刚刚兴起,确实让人觉得挺新鲜,为熟人的孩子投上一票毕竟只是动动手指的事,这样轻轻松松就能“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此事向极端方向发展,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就令人生厌了。很多不胜其扰者将其列为最令人头疼的“朋友圈公害”之一。
大乱必大治。针对网络投票乱象,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园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明确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此举为教育机构敲响了警钟,也为拒绝投票的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台阶,更为裹挟其中的家长提供了一次反思“人情票”的契机。当一种不良现象成为人们的社会惯性行为时,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反制措施可谓及时、必要。
网络投票的初衷,本是为了发扬民主,让评优活动更加公开透明,然而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忘记初心的网络投票很容易变成人们社会关系的比拼。如果说成年人对此还能一分为二看待的话,那么,不谙世事的孩子恐怕就深受其害了。无论是拉票战争中的“胜利者”或“失败者”,亲历于此的孩子都是受害者,他们会因此误读教育活动的本真意义,会错误理解父母的社会定位及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胜利者”还会因此增强特权意识、亵渎规则秩序,而更多的“失败者”会感受到挫折与社会的不公。总之,拉“人情票”会让孩子纯洁的心灵上增添杂质。
此外,这类拉票还有一种极端化倾向,即钱票交易,小到家长在群里发红包,大到部分家长觉得朋友圈的票数“不解渴”,甚至找刷票公司求助。从本质上讲,这种行为就是造假,是赤裸裸地以金钱换荣誉,早已偏离了网络投票的初衷。靠“拉票”脱颖而出的孩子,学会的恐怕只有弄虚作假和“走捷径”的“本领”了。
孩子眼中的世界应当是单纯的、快乐的、阳光的,过早让他们见证如此“激烈”的竞争未免有些残酷,一个多彩的世界不该被涂成灰色调。如果家长真心爱孩子,希望都能按下休止键,莫让“人情票”毁了孩子眼中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