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奥”、全面取消特长生加分……去年年初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举措。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家长为孩子积极“增负”的心态非常强烈。“虽然不加分了,但以后可能用得上,奥数锻炼思维,钢琴和声乐培养情操,体育训练能增强体质。”徐女士给今年刚上小学3年级的女儿报了英语、奥数、钢琴、声乐和田径培训班,每年花在补课上的费用是4万元。“如果班上第一名都在补课,你补不补?”一名成都七中高一学生家长说,“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努力,你只能加倍努力”。对于家长的竞争焦虑,你怎么看?
【观点1+1】
@樊耀文微博:望子成龙本没错,补课太多是折磨;童年本该很愉快,减轻负担孩子乐。
@常少杰1:补课补到“迷了路”,疯狂学习到呕吐;小小学童压力大,谁为孩子来减负?
@常睿平:我认为,给学生减负的关键是家长,尽管全面“禁奥”、全面取消特长生,但为孩子减负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其问题主要出在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心雨zyh:“补课热”归根结底源于家长的竞争焦虑,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教育主管部门、媒体、甚至全社会都要形成良好舆论氛围,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再教育”,让他们明白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孩子,压抑孩子天性的补课只会适得其反。
@春州芳甸:“补课热”归根结底源于家长的攀比心理:别人的孩子补课,自家的孩子也必须跟进。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参加补课班、参加哪种补课班,切莫盲目跟风。
@益昌人:在补课问题上,家长比学生积极。其实,对于孩子的弱项学科,适当补课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警惕攀比之风下的焦虑情绪,不要让盲目战胜了理性。
@秋泉12:“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认知焦虑才是学生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补课的直接原因!不补课,自家孩子就没有别人家孩子知识全面,也没有别人家孩子多才多艺,进而会影响将来就业,就会使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样的思维逻辑不改变,孩子的课恐怕会一直补下去。
@zjtlove:学生家长需要建立正确的成才观。毕竟,适合“超纲学习”的孩子只是少数,大家对于鼓吹竞争焦虑的言论更要深入思考、理性面对,奉劝广大家长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揠苗助长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下期话题】
“讨好型心理”
不会拒绝他人、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有无过失都主动承担责任……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被视为有“讨好型心理”的人。《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一些有“讨好型心理”的人很苦恼,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相关机构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爱讨好别人,70.8%的受访者觉得“讨好型心理”会给人带来困扰;要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心理”,64.6%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避免对孩子求全、责备。对于“讨好型心理”,您咋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聂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