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协、市传统村落保护协会先后组织委员、民间专家来到司马故里——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调研。
他们都想搞清楚一个问题:近年来,我省许昌市、湖北省襄樊市、四川省成都市等积极开发三国文化,已经形成了诸如曹丞相府、隆中、武侯祠等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景点。相比之下,作为“三国第一家族”司马氏家族的故里——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却籍籍无名。
充分发掘司马故里文化,让司马故里旅游文化资源服务当下,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的优势在哪儿,还缺什么?
身为老家人,市政协委员、焦作大学教授杨家卿对安乐寨村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数家珍。
从公元前207年,楚汉时期项羽大将司马卬封王定居至此,到晋宣帝司马懿,司马家族在这里延续了13代近400年。可以说,安乐寨村是三国晋文化的发源地。
安乐寨村及周边村寨文物遗迹遍布,有慈胜寺、司马故里遗址、安乐寨传统古民居、司马懿祖茔——三陵等11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晋城遗址、温国故城遗址、兄弟书屋等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这里还有流传了近1800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懿得胜鼓,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懿传说”。安乐寨村曾被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安乐寨村还是省级首批传统村落。
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汉时有京兆尹司马防,魏晋时有宣帝司马懿、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南北朝时有殿中郎大学士司马宪,唐时有宏文馆学士、史学家司马承贞。明代有敕封镇东侯杨四将军,清代有大学士外翰林、史学家、文学家杨碾。
建国后,安乐寨村的文化名人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著名中医学家杨医亚教授,水利专家杨辉等。
历史厚重,文化遗产众多,历代名人辈出,搂着“文化金饭碗”,司马故里却为何“火”不起来呢?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安乐寨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司马故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该村编辑了相关宣传资料1万多册,还多次通过网站、新闻媒体刊发。
此外,村里还对司马懿广场进行了整修,新塑司马懿雕像,增建领袖评论司马懿碑林,对村内安乐宫遗址的部分城墙进行了整修,对村内9处省级传统民居进行了挂牌保护,对村内39处100年以上的民居及12棵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建档立卡,又请规划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
然而,遗憾的是, 司马故里虽名声在外,但保护性开发明显滞后。
跟随焦作市传统村落保护协会采访时,记者发现,安乐寨村的古城墙和其他古遗址由于多年来自然风化侵蚀,加上村民保护意识不强,违法取土现象时有发生,安乐寨古城墙仅留几十米长的残存,村内虢公台遗址上长满杂草和树木,温国故城遗址成为一块苗圃地。这些遗迹如不进一步加强保护,可能会逐渐消失。
调研团队在安乐寨村考察时发现,目前,司马故里历史文化的可看点仅仅只有村内司马懿广场上立的司马懿雕像,司马懿得胜鼓逢年过节才能看到。村内没有文化展厅,导致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如何擦亮司马故里这颗文化珍珠?
政协委员和许多民间专家在安乐寨村调研后,均感到司马故里亟待加强文化研究,开展保护性地开发。
他们认为,在文物保护方面,安乐寨村应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等文物保护资金。将安乐寨古城墙予以修复,作为司马故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供游客参观。借鉴外地经验,把温国故城遗址打造成为温姓姓氏文化的寻根、拜祖地。
加强司马故里文化研究的深度。他们希望,把开发司马故里确定为焦作市和温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示范点。在安乐寨村或其周边村,规划建设司马故里文化博物馆。
“兄弟书屋”规模应予以扩大,档次予以提升,藏书予以增加,管理予以规范,使其成为司马故里文化体验旅游的窗口。
大力培养司马懿得胜鼓传承队伍,在节假日、旅游旺季,都能让游客欣赏到来自千年前的古军乐。
加快整村的规划开发。他们建议,在修复、保护好古民居的基础上,依托传统古民居,将安乐寨村建成集文化体验、优质民宿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体验点。借焦作市全域旅游建设东风,让司马故里产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