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被称为教育家,不仅在于他在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三任博士、一任祭酒的丰富经历,更在于他为国家富强、黎民安康选育人才的责任自觉和大力倡导儒道的热忱。
在国子监任祭酒时,他请一位其貌不扬而德识皆佳的直讲同桌进膳,以示尊敬,从而匡正了国子监的教风和学风。
在国子监任博士时,他辅导并推荐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沈杞、张苰、尉迟汾、张后余、李翊、李坤参加进士考试,一个个先后进士及第。
在任节度府幕僚时的寄身之寓、被贬的路上和驿站,他都满腔热忱地担负起教诲文学青年之职。张籍、张彻、区册、区弘、李汉、李翱等,都在他的循循教诲下,成为一代英才。他为弟子李蟠写了名垂千载的《师说》,为太学诸生弟子写了著名的《进学解》。
韩愈主张尊师重教、能者为师,主张学习要勤奋专致,知行要联系,独立思考要深入,总结了“教学”之“为学”之要。在《师说》里,他提出为师之责即“传道、授业、解惑”,且将“传道”放在首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阳山(今广东阳山)、潮州(今广东潮州)等地,他办乡校、县学,都事必躬亲,荐训教师,编选教材,筹划后勤供应,不惜献出全部薪俸,发展阳山的教育事业,变潮汕之穷荒海隅为“邹鲁文明之乡”。至今,广东阳山的贤令山,潮州的韩江、韩山、湘子桥,无一不是他良师高德的丰碑。
(作者系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