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拒绝他人、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有无过失都主动承担责任……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被视为有“讨好型心理”的人。《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一些有“讨好型心理”的人很苦恼,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相关机构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爱讨好别人,70.8%的受访者觉得“讨好型心理”会给人带来困扰;要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心理”,64.6%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避免对孩子求全责备。对于“讨好型心理”,您咋看?
【观点1+1】
@常睿平:“讨好型心理”,就是追求完美,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过于追求完美,这样活得太累。把自己活在他人眼里,带上精神枷锁,会影响身心健康。要避免孩子形成这种心理,从小就要多鼓励,避免对其求全责备,孩子才会阳光自信、健康成长。
@益昌人:讨好他人未必受到尊重,还会失去自我。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必须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学会拒绝,有自己的观点,才会赢得他人敬重。成长必须对“讨好型心理”说不。
@心雨zyh:凡事过犹不及,讨好他人也一样。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和准则,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为他人所左右。正所谓: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
@常少杰1:“讨好型心理”不同于谦恭礼让。是一种心理疾病,唯恐别人议论,活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而在这种扭曲的心态下生活工作,势必压力大、精神紧张。长此下去,会对身心造成伤害。
@东山谢氏:“讨好型心理”的形成,实际就是没原则、不自信所致。为人处事若无原则,简单之事也变复杂,自己心里烦恼纠结,也对他人造成影响。人要做真实的自己,才能活得健康快乐。
@南蛮小王爷125: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讨好型心理”费尽心思难讨好,不如真真切切做自己。
@樊耀文微博:不卑微地活着,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亦不讨好别人,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成长,那一定是另一种人生的精彩。
@春州芳甸:“讨好型心理”是为了面子而讨好别人,不但自己苦恼,时间久了会有心理疾病。
@不知潇湘在何处:不要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就该果断拒绝,倘若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他人的要求,不仅疲于应付,还会让人觉得没主见,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王者微小:希望博得他人的好感是正常的心理,但为此一味地讨好对方却是不正常的心态。既要帮助和尊重他人,也要量力而行、自尊自重!
@芳心云天:“讨好型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可取,无论自己有无过失都主动承担责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学会拒绝,大胆说“不”。
【下期话题】
索酬不成摔手机
日前,宁波姑娘小徐在路上丢了手机,在拨了十多次电话后,联系上了捡手机的女子,对方开口就索要2000元酬谢费。双方碰面后,小徐意欲给500元酬金,但苦苦哀求下,该女子仍拒绝交还。小徐于是选择报警,不料女子突然怒摔手机,把手机屏幕摔得稀巴烂,在小徐拿到手机逃开后还骂着追赶。据了解,当地警方已介入。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