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过后,天气也越来越热。薄荷,这种生长在田间地头、门前屋后的常见药材,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消暑佳品。日前,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李娥,为大家介绍薄荷的药性及使用禁忌。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消炎止痛和止痒等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等病症。
据李娥介绍,在中医临床上,薄荷常用于治疗因外感风热导致感冒,症状多为浑身发热、鼻塞、头痛、咽痛、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等。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逍遥散、地黄饮子、川芎茶调散、凉膈散、养阴清肺汤、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等。此外,还可以把薄荷叶揉碎后,将汁液涂在虫咬、太阳穴或肌肉酸痛等部位,能起到止痒、止痛消肿、减轻酸痛等作用。
在此,李娥提醒,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多食,阴虚血燥体质、汗多表虚者忌食。
本报记者 梁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