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成都市致力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承载空间。成都市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让成都由锦江时代的“两山夹一城”到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城市建设格局迎来千年之变。
历史正在见证这一历程——格局之变,不仅从根本上跳出了“大城市病”的困扰,实现产业和人口合理布局,同时发挥好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成渝城市群建设。
去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成都高起点谋划千年新变》为题,报道了成都的城建经验,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该报道称,进入新时代,成都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力实施“东进战略”,跨越城市东部的龙泉山,规划建设一个“新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城市格局由此从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变成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成都随之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其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
落笔城市格局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成都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单中心格局持续强化;区域建设开发不平衡,龙泉山以东平坝浅丘地区开发强度不到20%,而龙泉山以西地区开发强度已达34.5%。
一边是城市发展的蓬勃之势,一边是愈加束缚的空间之困。这是摆在成都人面前的时代问卷,关乎当前,更关乎长远。
面对问题,如何解决?
成都以空间转型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承载基础,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为城市发展开辟空间,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城市格局从“两江环抱”的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夹一城”变为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即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三轴”,即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即8个区域的中心城。龙泉山由生态屏障变为城市“绿心”,两侧分别是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由此,成都迈入“双城时代”。
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实施差异化空间发展战略,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为精准导向,减轻龙泉山以西区域的环境压力,利用好龙泉山以东的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
目前,作为龙泉山以西的“南拓”区域,天府新区正按照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重点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推进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建设,致力于将天府新区建设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新城。
位于“西控”区域的温江区,着力打造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加快推进医学研发、生物医药、都市农业等8个重点行业生态圈建设;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退出与资源禀赋不协调的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布局城市功能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建好五大差异性功能区,成都着力“做减法”。着力保护生态资源,成都主动引导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要素合理布局,在西部传统灌区和水源地,调减城乡建设用地183平方公里,修复川西林盘,推动农商旅融合发展;在中部人口密集区,调减规划人口185万人,给市民更多活动空间。
协调发展,成都还会“做乘法”。该市沿龙泉山“东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南拓”,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控”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北改”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有机更新;“中优”城区功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一个高标准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布好“棋局”,然后再落好“棋子”,从而描绘城市的“成长坐标”,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遵循。成都在城建过程中,不论是关乎城市发展的承载基础,还是关乎民生的公共设施,都按照长远性、前瞻性、高标准来规划推进。
为避免马路被“开膛破肚”、空中“蜘蛛网”东拉西扯,该市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规划了总里程150公里的综合管廊,总体布局为“四横三纵九片”。
如果说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里子”的话,那么,高标准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则是城市的“面子”,它为群众提供了宜人、舒适的城市空间,成都城建可谓“内外兼修”。
在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都市按照“山水城相融”的理念,打造山地运动区、水上运动区、核心区三大板块,建设能够承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综合赛事及顶级单项赛事,同时兼顾建设群众体育需求的运动场馆群。这是该市建设天府奥体城的初步规划。按照新的总体规划,像这样高标准建设的体育、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成都还有很多。
坚持国际视野、长远考虑,成都城建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态”的理念。建设公园城市,成都正努力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先行者、引领者。沐浴新发展理念的光辉,成都正在蝶变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正徐徐展开。
实施“东进战略”
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千年之变”的关键是实施好“东进战略”,即跨越城市东部的龙泉山,规划建设一个“新成都”。具体而言,就是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着力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辐射带动川东地区,按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与重庆共同构建起支撑西部大开发、大跨越的城市共同体;面向“一带一路”,通过天府国际机场、成渝高铁、长江水道的资源整合,接入空中丝绸之路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打造辐射东亚、南亚和欧洲国家且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
该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东部城市新区。目前,空港新城、简州新城已形成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阶段成果。空港新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淮州新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5月,位于龙泉山东侧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建,将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三座“双机场城市”,跻身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目前,空港新城入库项目达175个,已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
经济繁荣、生活宜居,是成都的特质,更是成都的魅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通过生态保育、增绿增景,构建起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游憩服务系统。到2020年,该市将新增绿化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54%提高到60%。未来,龙泉山将由生态屏障“进化”为“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城市中央“绿心”,成为“两翼共享”的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记者感言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胆略,更需要创新。
锐意进取的成都人以国际视野,将自己置身全球坐标,谋划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山水之隔,本是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然而,成都实施了“东进战略”,将山水屏障变为发展资源,彰显了成都人的智慧和勇气。
当前,我市正在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市,正处在城市转型期、功能提升期、开放窗口期,我们要学习成都,用新发展理念指引工作,用新话语体系指导工作,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为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