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为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人工动静脉内瘘手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方式,更是守护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重要环节。日前,市人民医院泌尿内科副主任郭林及住院医师蔡晓雯,首次自主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并血栓形成,为我市广大血液透析患者增添一分保障。
郭林介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尿毒症患者,大多数患者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而动静脉内瘘是患者血液透析的重要通道。所以,尽可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现在,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并发症有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其中血管狭窄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出现狭窄或闭塞进而失去功能,血液透析患者将失去“生命线”。
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是指经皮穿刺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内径。目前,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狭窄段切除术、内膜剥离、内瘘再造和人造血管。近年发展起来的DSA造影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但DSA对人体有辐射,而且造影剂可能对尿毒症透析患者带来不利影响。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更多优势。比如,创伤小、操作简单,一般在15~60分钟就能完成;对血管破坏少,保护血管资源,延长患者的透析年限;操作时可实时显示导丝、球囊导管的行进情况,减少血管穿孔等并发症;无辐射伤害,费用相对较低;术后恢复期短。
据了解,这位患者今年47岁,规律性血液透析8年,入院前动静脉内瘘杂音消失4个小时。入院后,经左上肢血管彩超显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及流出静脉明显狭窄,局部并有血栓形成。为了减少患者的创伤、保护血管,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郭林和蔡晓雯为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术后,这位患者内瘘通畅、血流量改善。术后第二天,这位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流量达到250ml/分钟以上。
郭林说,成熟的动静脉内瘘一般要求吻合口的直径大于6mm,内瘘距体表距离小于6mm,吻合口的血流量大于600ml/分钟。患者在使用动静脉内痿进行血液透析时血流量一般在180~300ml/分钟。动静脉内瘘狭窄致血流量不足是导致血液透析充分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往往为外科切开内瘘重建,创伤大、内瘘血管资源损耗严重,甚至部分患者到了无血管可用的程度。
据悉,我国目前仅有部分医院使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