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是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其中“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就是讲的经商要诀,意思是,商业经营不能只关注当下的需求,真正的高明,是以未来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预先储备物资,水灾时预先储备水灾之后的急需品车,旱灾时预先储备旱灾之后的急需品舟,夏天要预先储备冬天的物资皮毛,冬天要预先储备夏天的物资葛麻。这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方针。
这就是古人经商提倡的“待乏”原则。“待乏”的思想是一种商业经营的理念,也是总的指导思想,它建立在各种宏观预测的基础上,或者说,以宏观预测为前提。
大家所熟知的陶朱公范蠡就是这一原则的最好执行者,也因此成为古代著名的商人。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也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游走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集资又成巨富。
范蠡在经商时,非常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作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当今市场瞬息万变,更需懂得并掌握、运用好“待乏”原则,凡事提前作准备,站在市场的最前沿,才能迎合市场需要,求得好的销售。
这一点古今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