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终醉心于氟、锂、硅3种元素,像一位元素魔术师一般,催生着这些元素的化学反应。
对此,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氟是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可以称为“化学界的顽童”;锂元素是元素周期表左上角最轻的金属元素,可以称为“高能元素”;硅元素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非金属元素,随便抓一把沙子里面就含有大量的硅元素,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如果把它做到精纯极致,就能创造千变万化的精彩世界,以硅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是一个佐证。
多氟多立足氟、锂、硅3种元素,以“氟锂妙结合、氟硅巧分家”为重要手段,研究铝电解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构成新能源制能、储能、节能3个层次,并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动力电气化、整车智能化”的三大技术,实现了从氟化工到新能源的完美跨越,即“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车载未来。
在中国,“芯片”这个词似乎还从来没有像过去这一个月当中如此引发各方关注。“芯片之痛”,触碰到了中国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的短板;“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让我们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
在李世江看来,人类从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互联网引发的新时代变革。李世江认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新技术的制造业升级风起云涌,必然带来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一轮革命,催生硅元素更绚烂的篇章,而硅元素与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电子化学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和桥梁。正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多氟多将战略眼光投向了硅,将目标锁定“中国氟硅之都”浙江省衢州市,也就不难理解了。
2017年,面临破产的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突然闯入李世江的视野,让他眼前一亮。中宁硅业生产的产品有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硅烷和四氟化硅,这3个产品用在半导体、液晶面板和光伏行业,产品质量都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中宁硅业与多氟多气质相近,都是具有创新基因的创新型企业;业务相近,都针对硅元素做高端化精深加工,可以很好地协同起来。中宁硅业位于“中国氟硅之都”衢州市,产业生态和氛围得天独厚。
此后,李世江率领团队数次登门与中宁硅业高管团队沟通,站在对方立场出主意、想办法,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对方。今年4月12日,多氟多和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共同出资1.05亿元对中宁硅业重组,多氟多占股51%,成为控股股东。这是多氟多对外有序发展、完善产业布局、实现“硅”达五洲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4月13日,中宁硅业召开了重组后的第一次董事会和监事会。李世江表示,有决心、有能力使中宁硅业走出困境,做强、做大。以栗广奉为总经理的管理团队,雷厉风行,中宁硅业的员工95%以上选择了留守,此前因资不抵债、工资拖欠、管理失控而陷入混乱的局面很快得到稳定,重新进入正轨。5月份,中宁硅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员工团队开始扩充,欠缴的税款迅速补齐,银行信用也快速恢复,企业呈现一片新气象。
据介绍,中宁硅业成立之初,便引进国际先进的硅烷法工艺生产多晶硅,年产多晶硅3000吨、高纯硅烷4000吨、四氟化硅300吨。中宁硅业的主打产品硅烷和多晶硅,在2011年就已经做到了电子级,其硅烷产品目前在国内光伏行业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与国内多家太阳能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栗广奉认为,目前国内应用上规模的电子特种气体就有60多种,中宁硅业从自己擅长的品种入手,对标国内外同行,以替代进口为优先对象,走差异化发展,有望在2~3年内建设电子化学品集成供应商初见成效。
在李世江的计划中,2018年至2019年将是这一蓝图最为重要的阶段。2018年,中宁硅业将围绕氟、氮、硅、氢4种元素,发展高纯氢气、氮气、氟气等以及各元素结合而成的四氟化硅、三氟化氮、硅烷等高纯气体。同时,半导体及液晶面板行业所需的上述高纯气体的混合气体也在规划之内。扩大电子级硅烷的应用推广,并探索发展电子级纳米硅粉,实现营收达到1亿元。
2019年,中宁硅业将进一步发展电子级一氯硅烷到四氯化硅系列产品,提纯一氯硅烷、二氯硅烷、三氯硅烷等产品到电子级品质,并发展乙硅烷等新产品,实现营收达到3亿元。“实现这两个阶段性目标,中宁硅业建设电子化学品集成供应商、打造中国电子化学品‘南基地’的梦想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栗广奉说。
而对中宁硅业高管团队的战略筹谋,李世江和宁波电子信息集团用行动力挺。多氟多方面将从技术研发、资源配置等方面向中宁硅业倾斜,宁波电子信息集团也将努力推动中宁硅业增资收购中宁电子,扩充公司实力,增强协同效应。
李世江以电子化学品为例做了阐释。李世江说,行业发展的难点主要是国内半导体企业不愿意使用国产的电子化学品。在研发半导体原材料时,多氟多开发出了电子级氢氟酸生产新工艺,并同时建立了万级清洗、千级灌装、百级分析室、电子级氢氟酸自动灌装线,再次打破我国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国产化学品的世界级、中国造。令人尴尬的是,技术创新虽然成功了,但市场开发却掉了链子。经过市场调研,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电子级氢氟酸要求超净高纯,且具有产品批次质量的高稳定性,芯片制造企业压根儿就不相信国内企业能做到进口产品的质量,都不愿意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二是电子级氢氟酸只占芯片制造成本的1.2%,而测试周期却需要1年,芯片制造企业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评估;三是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有成百上千道工序,对电子级氢氟酸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太大,因此,没人愿意打破规矩和供应体系,冒险换成国产产品。
一方面是国内半导体芯片企业对价廉物美电子化学品原材料的渴求,对国内产品心存疑虑,同时又依赖和受限于进口产品;另一方面是国内原材料生产厂家突破技术瓶颈,可产品难以打开市场而陷入艰难境地。李世江说,没有强大的原材料工业,就不会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没有良性循环的半导体原材料国产化运行机制,要在短时间内打破国外套在我们头上的枷锁、实现“中国芯”扬眉吐气的愿望,就很难实现。
“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一方面要给时间,另一方面还要给政策,只有多方协同、破除隔阂,打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李世江说。为此,李世江建议,政策上、投入上还要再加一把力。去年,国家成立了5亿元的保险资金,对首批次应用在半导体行业的新电子化学品产品进行投保,如果芯片企业用国产原材料出了问题,国家可承担80%的损失,企业只需承担20%的损失,但这一措施还没有推广。“能否让下游半导体客户主动去评估国产电子化学品材料,把风险屏蔽掉,同时还要对其给予一些奖励性措施,让客户来主导,这样才能很快地把国产材料导入到半导体的芯片制造中去。”要在电子化学品新材料领域设立政府引导的大型产业基金,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最近,国家发改委与建设银行设立了3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还需要细化,可以将电子化学品等战略型新材料纳入其中,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此外,还需要加快建设国家级的测试验证平台,向国内外的电子化学品企业开放,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也为下游用户采用国产新材料提供权威、可靠的指引。
据了解,目前衢州市化工区正在筹建电子化学品检测平台,这让栗广奉等人为之一振。对照他心心念念的“南基地”梦想,目前中宁硅业的短板,一是技术人才的缺乏,二是基础性工作很重要但也很花钱。有了多氟多的全力支持,企业面临的技术和人才瓶颈会有很大改观,而政府在基础性研究、基础平台建设方面给予助力支持,就让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未来的竞争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也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平台的竞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竞争、生态系统建设能力的竞争,这是新时代的产业格局。在开放的产业链平台上实现产品、资源、技术、创新主体、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共享,协同作战。在新时代,多氟多致力于全产业链生态建设,为‘中国芯’宏伟事业再立新功。”李世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