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一文搅动了舆论场,激起许多读者强烈共鸣。文章称,该省各级均以文件形式对落实干部职工带薪年休假作出规定,并要求由各级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落实;领导干部既要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也要在休假中做表率,还要合理安排下属的假期。
(据《浙江日报》)
早在2008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就明确规定,只要职工连续工作一年就应该享受带薪休假。十年后,“浙江鼓励正常休假”仍然能作为新闻事件掀起舆论波澜,确实令人汗颜。此次,浙江省委党报发文,一方面为干部职工带薪年休假再次“定调”;另一方面说明“被全勤”已经是该省公职人员的普遍工作状态,亟待改变。
当前,转型攻坚、时不我待,在改革的“深水区”,大家都在咬紧牙关啃“硬骨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谋发展、干工作,生怕一不留神掉了队,耽误了党的事业,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于是,许多人为了事业,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以至于“五加二”“白加黑”成为不少领导干部的口头禅,其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然而,工作繁忙,也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须知弹簧绷得太紧容易断。诚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但休假与奋斗真的是一对矛盾体吗?
未必!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休假与奋斗非但不矛盾,反而能够互促互补、相得益彰。现代社会,工作千头万绪,忙与累是大多数人的工作常态,由于工作忙、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精神紧张、身心疲惫,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同志甚至心力交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我们的事业的确需要“拼命三郎”,但拼的不应该是健康,而是处理工作的能力与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善于“弹钢琴”,辩证地看待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矛盾,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更应该处理好全面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多余的精力用于思考战略布局、提高工作效率、革新工作方式上。浙江省鼓励干部职工正常休假,正是这种价值导向,值得点赞!
人要劳逸结合,也要休养生息,这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回忆起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往事,就说自己当时常熬夜生病,告诫大家不要熬夜、注意休息。我们应该明白,工作累了就要闭闭眼、歇歇脚、提提神,休假是为了给身体补能量,给心情换环境,然后“满血复活”投入新的战斗。一个管理艺术高超的领导,不仅自己要带头休假,更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假期;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善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工作好、休息好,平衡单位与家庭、健康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健康的人生,当劳逸结合;和谐的社会,当张弛有度。在事业中拼尽全力的人们,请不要忘记驻足休息,毕竟走得稳,才能走得久,休息也是一种生产力。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