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商人,自然就会想到金钱与利益。《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是司马迁心中对天下人的写照,但可能更多人会认为这更符合描写商人。
然而从古到今许多商人的人生绝非只是逐利的人生。他们之所以一直被后人记住,并非是因为他们获取了可观的金钱财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智慧给人以启迪,他们的精神给人以震撼,他们的品质让人崇敬,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社会带来了进步与积极影响。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从大商人到大政治家、改革家的管仲,看看他有哪些经商为人的经典作为。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很小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先是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又从军再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同时,管仲在商业实践中总结出了商业经营的一个基本谋略,即趋利避害。
管仲认为:天下人整天做这事那事,无不是为一些利益驱使。有利可图的事,就算再难再苦也会做,而对自己无利的事,就算是举手之劳也会视而不见。商人从事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最大的利润,“皆为利驱,皆以利往”是经商的根本。但“利”与“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趋利避害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要认清“利害”,然后要分析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接着就是考虑如何转害为利,同时要有大利的思想,不能贪图小利、私利。正是靠着这样的谋略,管仲才得以在商海中无往不胜。
管仲不只是把“趋利避害”之策用于商业,同样也用于政治与治国。他以利害之变整治齐国内政外交,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由弱变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正是因为管仲追求的不是“私利”,不是“小利”,而是“大利”,所以才会得到鲍叔牙这样的知己,才会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成就自己的春秋大业,才会让后来的孔子也不得不叹服:如果没有管仲,我也是穿异族的服装(披发左衽)了。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像管仲这样深懂“利害”的哲学呢?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做到求大利而舍私利、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