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世界杯足球比赛让球迷大呼过瘾,可是伴随着绿茵场上每一次精彩呈现,“中奖了”“您被评为幸运观众”等信息也不时骚扰着人们。事实上,“中奖”骗局一直被社会诟病,近期不少读者来信讲述被骗经历、分享防骗对策。
(据《人民日报》)
“中奖”骗局早就有之,对于这类骗局,很多人都认为其实不难识破,只要我们打消“天上掉馅饼”的侥幸,骗局就不至于屡试不爽。可问题的关键是,“中奖”骗局的设计者往往一上来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车牌号、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证等信息也准确无误,很多人不免放松警惕,落入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而上当受骗。这样的“精准打击”,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显然,“中奖”骗局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在于,骗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受骗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精准打击”。因此,我们在谴责骗子、呼吁公众增强防骗意识的同时,更要意识到比“中奖”骗局更可怕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斩断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链条,类似的“中奖”骗局就会不断上演。
或许有人会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实在太多,假如都去查找源头的话,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诚然,太多的机构和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个人信息泄露嫌疑人,但是,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追查其实并非束手无策。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骗局,其实不难顺藤摸瓜找到源头与祸首。
从根本上讲,打击“中奖”骗局,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强化法律惩处。目前,我国个人信息泄露仍面临“无人负责”的局面,看似很多环节、很多部门都有责任,实则所有的后果最后都由当事人自己来承担。尽管目前刑法中有关于“出售、非法提供公众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众个人信息罪”的定罪与量刑的内容,但对于何为“公众个人信息”“非法获取”“情节严重”等关键内容均尚未明确。说到底,公众个体的安全感是一个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公众有不被随意打扰、肆意侵犯、恶意欺诈的权利,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