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目前,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是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9%,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要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呢?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支撑,为了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焦作技师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建立了校外、院、系三级培训网络,全方位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该学院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企培等培训班,以及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教法、数控机床加工操作、精密铸造、电气维修、一体化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德国职教专家、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前来讲学,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该学院不仅坚持开展技能达标考核和技能比武,每学期还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教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该学院举行优质课、观摩课和示范课比赛,并鼓励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导入形式,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该学院科学地把软硬件结合起来,采取“理论+实践”“工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面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以及各行业纷纷注重工匠精神的新形势,该学院不断增强品牌意识,着眼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特别是近两年,该学院围绕学科专业设计、人才队伍、学生教育、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和完善办学特色,实现了由“产训结合”向“理实一体化”再向“工学一体化”的转变,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该学院的每个院系都有大型实训基地,学院楼层的外墙上贴满了职业道德标语。走进一间操作教室记者看到,上课的学生被分成6个小组,教师布置好操作项目后,学生们进行设计、画图、领料、制作等,学生们完成操作后,由操作最好的小组进行总结,让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
“这种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兴趣的教学模式,让学院实现了由‘理实一体化’向‘工学一体化’的转变。”该学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相当于在工厂当学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直接上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艺,还锤炼了他们的工匠精神。”
雄厚的师资力量,铸就了学院的教育品质;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院的教育质量,焦作技师学院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秀高技能人才,为焦作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