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伏天,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热”。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三伏天虽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治疗寒邪之病的最佳时间。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锐强说,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暑邪入侵身体落下病根。因此,三伏天养生要以静为主,还要适当吃“苦”。
三伏天忌寒邪
“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固定,日子的长短也不一样。有寒病的患者,在此时祛寒邪效果最好。”李锐强说,“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初伏从7月17日到7月26日、中伏从7月27日到8月5日、闰中伏从8月6日到8月15日、末伏从8月16日到8月25日。”
许多人或许会问:“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被戏称为“烧烤模式”。那么,三伏天为什么不是防暑,而是防寒呢?”
李锐强说,三伏中的“伏”就是指“伏邪”,也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开始,人体的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从皮肤到血管都处于扩张状态,中医上称之为“腠理开泄”,此时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比如,大家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三伏天重在祛湿
俗话说“进入大暑,上蒸下煮”,再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频繁出现,酷暑难耐,此时如果不注意就会发生中暑及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三伏天要注意静养,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不易做剧烈运动。
李锐强说,三伏天养生贵在静,重在祛湿。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最好选择每天的6时至8时、17时至19时进行锻炼,避开高温时段以免中暑。此外,切勿在密不透风的室内进行运动,最好选择在户外运动,但每次不宜超过一个小时。高温情况下,每运动20分钟就应休息一会儿。如果遇到持续的“桑拿天”,最好暂停运动,以免诱发疾病。
“‘你体内的湿气太重,祛湿+调理就能减肥。’相信许多减肥的女性都听过这句话。其实,中医上祛湿是非常讲究的,一年中只有在三伏天才能祛湿。”李锐强说。
去年三伏天的时候,李锐强接诊了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这位患者体型略胖,自称月经不调,经常感到心里烦躁,在某养生会馆吃中药祛湿调理,工作人员承诺调理后可达到减肥的目的,谁知道调理的结果是越来越胖,月经量也越来越少。最终,这位患者和养生会馆闹翻后才想到来医院看病。
听了这位患者的诉说,李锐强为其诊脉后表示,她属于寒湿体质,在调理的过程中因为节食才导致了一系列症状。因此,他建议这位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同时开了六合定中丸让其服用。吃了5盒药后,这位患者的月经有了改善,心情也好了许多。几天前,这位患者再次找李锐强复查,此时的她整个人都变了,皮肤有了光泽,身体也变得轻盈,月经完全正常。李锐强建议这位患者,今年三伏天继续服用六合定中丸祛湿。
李锐强解释,如果女性体内湿气重,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但祛湿一定要讲究节气,三伏天“腠理开泄”,是祛湿的最好时候。
李锐强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由此可以看出春夏的季节特点是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秋冬的季节特点是顺应收敛闭藏,阴气渐长。同时,从中医学阴阳互根理论考虑,春夏养阳可以为秋冬增加阳气储备,秋冬养阴则可以为春夏养阳打下基础。
三伏天饮食易清淡
李锐强说,三伏天,人体容易出汗,再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饮食上要清淡一些,可以喝绿豆汤解暑但不宜多喝,也不适合吃太油腻的食物,可以吃苦瓜等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
喝冷饮吃冰冻食物,是很多人对付三伏天的绝招。殊不知,在大热天吃冷食,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阳气,从而导致阴阳失调,反而更易伤身,尤其是脾虚的患者,身体有内热,再食用冰冷食物,会加重体虚症状。比如,有些人会在剧烈运动后喝冷饮,这样容易导致人体局部温度突然降低,从而影响身体机能正常运行,造成中暑。
人体皮肤有自动调节功能,高温可通过开合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从高温的环境中进入空调房内或长期待在空调房,会导致正常排泄汗水的毛孔突然关闭,这样很容易得“空调病”。因此,高温天气下,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7℃,最好不要对着空调出风口直接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