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段“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的视频,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反响。7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这意味着,退休人员以后不用每年到社保部门报到,证明自己还活着了。
一直以来,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类似于“年审”,退休人员每年要到社保部门去“认证”,证明自己还活着,以便继续领取养老金。这样做的初衷,是防止老人去世后子女继续冒领养老金,现实中也确实出现过类似案例,不过,集中认证在客观上也确实给退休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许多退休人员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有的长年卧病在床,到社保部门奔波一趟非常艰难。另外,不少退休人员并不在参保地生活,而是随子女在外地居住,每年专程往返一趟办理认证,费时又费力。今年4月25日,湖北红安一位90岁的老人,由55岁的女儿开车带着从武汉赶到红安县有关部门,再被抬上三楼进行认证,这事经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呼吁改进退休人员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方式。
实质正义是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程序正义是实施公共政策的手段,二者不可偏废。防范冒领风险,保障基金安全固然是必要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讲求方式方法。过去,在缺乏其他认证手段的情况下,要求参保人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如今,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提供“更优选项”。比如,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人脸识别,让老人省去奔波之苦;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上门服务;相关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比对,实现“寓认证于无形”。
从今年6月1日起,四川省全面利用医保数据开展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凡在四川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其住院就医的有效信息经社保认证系统筛查比对确认后,一律视同已通过当年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也就是说,老人只要在医院住院,一年内就不需要重复进行社保认证,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一些地方建立了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系统对接,民政部门如果录入某人死亡的信息,社保部门就会第一时间知晓,停止这名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从而堵塞冒领养老金的漏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取消社保集中认证,构建人性化的认证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就是养老、孝老、敬老的生动写照,体现了民生温度。当然,在强化便民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做到“开前门,关后门”,加强风险防控,严惩冒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