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部署。民政工作事关基本民生保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兜底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温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闫广利。
闫广利说,民政工作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脱贫攻坚和兜底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重要决策部署,准确定位、把握关键、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今年年初以来,温县民政局围绕“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方针,多措并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兜底保障能力。
闫广利说,目前,温县民政局不断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全县基本建立起了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整体救助合力,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聚焦不同救助对象,采取分类保障基本生活的方法,实行低保兜底脱贫,每年对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进行提标,提高了低保对象补差水平,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救助标准,保证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温县民政局还大力实施医疗救助,在将原有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三类保障对象确定为重点医疗救助对象的基础上,今年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同时,在18所医院建立了“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进一步增强医疗救助的时效性,在重点救助对象住院结算时,经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可直接进行医疗救助结算,有效地减轻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带来的经济压力。
闫广利说,近年来,温县民政局不断加强“救急难”工作,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力度,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化临时救助程序、增强救助时效,着力完善临时救助对贫困群众的救急救难功能。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和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按照临时救助规定和程序,及时给予临时救助,使其渡过难关。针对残疾人困难问题,温县民政局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困难问题,温县救助站积极拓展工作渠道,进一步加强寻亲服务,在做好现有户籍查询、异地问询、实地查找、DNA比对等方式开展寻亲工作的同时,充分依托全国寻亲网和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优势平台,实现寻亲信息快速传播、精准推送、全域覆盖。
闫广利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解决困难老人及其子女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使贫困家庭“老有所乐、幼有所育、残有所助、难有所帮”,去年以来,温县民政局推行了试点建设示范性农村幸福院,先后与温县卫生计生委、温县残联等部门整合资源,在养老的基础上实行“+功能”“+延伸”“+服务”“+爱心”,集中照顾贫困群众家中的老人、残疾人、儿童等,充分释放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帮助困难群众在扶贫的道路上轻装上阵,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在优化兜底服务方面,依托现有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在乡镇(街道)层面充实完善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并开设救助绿色通道,公布救助热线电话,统一受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申请事项。特别是建立了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共享,及时发现未纳入低保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结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做到应保尽保,精准兜底。建立了扶贫助残政策落实平台,改进工作方式,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由工作人员直接入户帮助其申请补贴,确保残疾人能及时享受补助。同时,温县民政局将兜底保障惠民政策的救助范围、办理程序、政策依据等整理汇编成册,通过会议培训、微信公众平台、入户宣传、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将兜底保障惠民手册发放到全县的各村村委会和贫困户家中,确保贫困户全面了解、熟悉规定,得到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