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真情在,不信东风唤不回。
“不放弃一个孩子,不放弃一次教育的机会。”在解放区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法官的心中,这是一条深深扎根的信念。
信念,是前进的动力;信念,是一贯的坚持。
为曾经迷失方向的孩子捧出热情、捧出希望,给他们生活的光亮,需要倾注爱心、耐心和诚心,更需要法情相融、创新机制、多策并用。
近年来,解放区法院少年审判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紧贴少年审判工作实际,以两项制度(法庭、家庭、第三方联合帮教制度和义工服务制度)为抓手,针对特殊青少年的及时挽救和普通青少年的有效预防狠下功夫,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解放特色的少年审判工作之路。
挽救孩子
联合机制重在家庭
对于特殊青少年,能够回归社会是新的开始。然而,如何才能走好以后的人生路是解放区法院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关键。
家庭教育能力缺失,就无法保证特殊青少年顺利回归社会,更无法保证他们不再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帮教能力尤为重要,解放区法院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
去年冬季,解放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及3名未成年人的寻衅滋事案件。
3名男孩持斧头等凶器,竟然到公园肆意寻找作案目标进行殴打。这些行为,在一般人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该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的法官则有另一种思考。
法官向3名未成年人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结构。
原来,其中两个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一个孩子的家庭十分困难,父母起早贪黑忙于生计,同样疏于对其照顾和关爱。
3名孩子犯错,和其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挽救孩子,法院需要搭建一座桥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孩子的犯罪原因、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专业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对这些孩子和家长来说曾经很陌生,但真正接触之后,效果很明显。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在一次接受心理咨询后,几名孩子和其家长的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大家的眼泪夺眶而出。这里面有悔恨、有愧疚,更有对法官深深的感激。
“感谢法官!我很自责,希望我和孩子今后还能接受心理咨询。”这是一位家长朴实的话语,也是其看到希望后发自内心的请求。
为了更好地使孩子回归社会,法院对3名孩子均适用了缓刑。最终,一名孩子继续上学,两名孩子顺利就业。
这个案例,绝非偶然,其良好效果的背后是法院一种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推进。
2017年,解放区法院以承担省高级法院青少年审判改革项目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法庭+家庭+第三方”联合帮教工作机制,针对如何借助多方力量提高帮教效果的问题,在全市法院进行了先行先试。该院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大对家长的教育力度、努力补齐监护短板上,通过增强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持续作用于特殊青少年的回归和成长。因此,该院在案件审理期间,通过法庭、家庭、第三方的作用教育感化特殊青少年,并通过法庭和第三方的共同作用,提高特殊青少年家庭的帮教能力。
实践中,法官通过前期调查问卷、见面谈心等方式对被告人及其家庭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将心理咨询师作为常设第三方,通过担任人民陪审员、社会关护员的形式,参与庭审、了解案件、找出症结、提出方案。在此基础上改变说教式法庭教育模式,通过典型案例讲解、教育短片播放、父母寄语等形式进行帮教。并针对特殊家庭问题,定期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家长课堂,唤醒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2017年以来,该院共帮教20个家庭,他们的孩子中有3人考上大中专院校,7人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后自主创业,其他人均顺利就业。
矫正行为
义工服务重在感化
让特殊青少年真诚悔改,顺利回归社会,除了法庭、家庭、第三方联合帮教制度的推进,近年来,解放区法院在另一种制度的实践上也步伐坚定,成绩满满,这就是义工服务制度,它让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通过社会实践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矫正,重新找到自我。
这是2016年4月3日发生在我市一家养老院的一幕。十几岁的男孩小闫(化名)将一碗面条端到一位老人面前。左手端着小碟子,右手拿起筷子,小闫开始一口一口喂老人吃饭。
“这孩子真不错,是个孝顺孩子。”周围的老人纷纷为小闫竖起了大拇指。
很少得到表扬的小闫,心里忽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意。
温馨的一幕,令人感动的场景,一个孩子从内心悄然转变,这是解放区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推行义工服务制度结出的果实。
一时冲动,酿下恶果。小闫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2015年12月的一天,在某洗浴中心二楼公共休息中心,小闫趁被害人孟某熟睡之际,实施搂抱被害人、亲被害人脖子等行为,对被害人进行猥亵。被害人报案后,小闫在现场被抓获。解放区法院法官了解到,案发前小闫曾在一家饭店打工,并给家里钱补贴家用,无行政、刑事处罚记录,也无其他不良嗜好,邻居、同龄人反映其整体表现较好。
归案后,在解放区法院的协调下,小闫分两个时间段在一家养老院进行义工服务。
服务期间,小闫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通过义工服务,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同意义,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回报亲人。”
特殊青少年在判决前进行义工服务,是解放区法院挽救、教育青少年被告人的一个创新之举。
近年来,解放区法院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做好特殊青少年的帮教延伸工作,尤其注重特殊青少年义工服务制度的推进。
在实际工作中,解放区法院通过让符合条件的特殊青少年在特定场所进行义工服务的形式,助其尽快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重塑健全人格,健康回归社会。该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将帮教工作前移,另一方面创新了对特殊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和悔罪表现的考察方式,义工表现情况可作为量刑的依据。推行特殊青少年义工服务制度以来,该院共安排24名青少年被告人到养老院、青年志愿亭参加义工服务,对23名青少年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
立足预防
关爱工程做足做强
近年来,解放区法院为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足预防,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了青少年关爱工程的司法特色,成绩突出,亮点颇多。
成立全市法院首个“未成年人爱心帮教基地”。为更好地进行跟踪帮扶,解放区法院在团市委青年志愿亭挂牌成立了“未成年人爱心帮教基地”,定期组织特殊青少年到青年志愿亭参加志愿活动或公益服务,将青年志愿亭的正能量传递给特殊青少年,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该基地成立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帮教特殊青少年22人。
成立全市法院首个少年审判微信公众号“解放少年审判”。该院邀请辖区20余所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关注,定期发布典型案例、法律知识及教育经验。广大学生和家长点点手机,就能轻松学法、懂法,受到教育,受益师生2000余人。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普法模式。自2012年以来,该院连续七年开展“送法进校园”和“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活动,举办各类法治讲座40余场次,受教育师生7000余人次,发放普法口袋书600余册;少审法官通过实地走访、微信聊天等形式对涉案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回访,发现不良苗头,持续关注,及时提醒;先后邀请500余名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来到法院观摩庭审,切实提高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抵御不法侵害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坚持“三个一”教育模式。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特殊青少年的教育改造,解放区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在制度完善、机制创新的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做到“三个一”,即开庭前法官见一面、判决时法官致一封信、执行时法官送一程,挽救了一大批失足未成年人,有力保障了涉案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成绩已成过去。站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解放区法院将不断完善帮教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帮教渠道,把少年审判工作的品牌叫得更响亮。